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绒和棉线的方法是灼烧闻气味.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加热煮沸
(3)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将其盖灭的原理是与氧气隔绝.
(5)油炸食品不宜多吃,因长时间煎炸会产生有毒物质丙烯醛(C3H4O),丙烯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丙烯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3H4O+7O2$\frac{\underline{\;点燃\;}}{\;}$6CO2+4H2O.

分析 (1)根据羊毛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进行分析;
(2)根据较为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加热煮沸或蒸馏分析;
(3)根据铁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4)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丙烯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得此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

解答 解:(1)羊毛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因此使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和涤纶;故填:灼烧闻气味;
(2)较为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加热煮沸或蒸馏,生活中可通过简单的加热煮沸方法来降纸水的硬度,故答案为:加热煮沸;
(3)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会引起贫血;故填;贫血;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与氧气隔绝;
(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丙烯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得此反应的反应物是丙烯醛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条件是点燃,利用观察法配平.故答案为:2C3H4O+7O2$\frac{\underline{\;点燃\;}}{\;}$6CO2+4H2O.
答案:
(1)灼烧闻气味;
(2)加热煮沸;
(3)贫血;
(4)与氧气隔绝;
(5)2C3H4O+7O2$\frac{\underline{\;点燃\;}}{\;}$6CO2+4H2O.

点评 本题考查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生活的指导作用,难度不大,基础性强,注意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我们经常用微观的图示来反映宏观的化学变化,请按题意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如图是实验室一种制备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圈代表不同种的原子.

该反应共涉及到三种元素和三种分子,该反应的类型为分解反应,二
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2)若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发生如图的变化为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氮气78%,氧气21%
B.因为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可以用作粮食的保护气
C.工业生产排放到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烟尘会污染空气
D.从液态空气中可分离出氧气、氮气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化学式为O3)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①物理性质:淡蓝色气体;
②化学性质:具有强氧化性;
③用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2)请从分子构成的角度,指出氧气和臭氧的不同点:构成它们各自分子的氧原子的个数不同.
(3)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3O2$\frac{\underline{\;放电\;}}{\;}$2O3
(4)已知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磷在臭氧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相似,生成物也相同.请写出磷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6P+5O3$\frac{\underline{\;点燃\;}}{\;}$3P2O5
(5)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CO2可用于灭火但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婴儿“尿不湿”最关键的材料是聚丙烯酸钠,其吸水性是棉花、纸张的数十倍,它是由丙烯酸(C3H4O2)与氢氧化钠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而制得.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它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其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C.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本土自然科学家中问鼎诺奖的第一人.下列有关青蒿素(C15H22O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
B.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C.青蒿素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22:5
D.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 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或产生白色沉淀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二的实验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保证瓶内气体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A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能源的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
(1)现用的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是根据沸点不同从石油中分馏出来,石油分馏的过程属物理(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化石燃料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燃烧时,这些元素常常转化为SO2、NO2等气体污染物.
(2)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常见形式,图A、B是关于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

①图A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由此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②图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式程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3)破坏燃烧条件可以灭火,避免火灾.
①图C所示的“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B(填序号).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CO2用于扑灭一般可燃物引起的火灾,利用了它的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简答:
①枯柴燃烧时,架空燃烧比紧密堆放燃烧快能增大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所以燃烧旺.
②枯柴燃烧时,虽然温度很高,但枯柴下面的泥土却不能燃烧泥土不是可燃物.
③酒精、煤炭、液化气的点火方式不同着火点不同.
④要使煤炉中的煤烧得更旺,可以将煤粉碎,也可以鼓入大量的空气.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含量越高,燃烧会跟旺盛,要使煤炉中煤燃烧得更旺,可以将煤粉碎,也可以鼓入空气,是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氧气的含量也增高,所以燃烧旺盛.
③为什么不同的烟花,产生的火焰的颜色不同?不同的可燃物,性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