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下表是氯化铵、硝酸钾在0~50℃范围的溶解度:
温度/℃01020304050
溶解度/gNH4Cl29.433.537.241.445.850.4
KNO313.320.431.645.863.985.5
(1)氯化铵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大(填“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
(2)在10℃时,各取NH4Cl、KNO3固体30g,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物质是KNO3,在溶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升温(填“升温”或“降温”)将此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分析 (1)根据氯化铵在0~50℃范围的溶解度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10℃时,NH4Cl、KNO3固体的溶解度分别是33.5g、20.4g,结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氯化铵在0~50℃范围的溶解度可以看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10℃时,NH4Cl、KNO3固体的溶解度分别是33.5g、20.4g,则在10℃时,各取NH4Cl、KNO3固体30g,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物质是KNO3;由表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溶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故可通过升温将此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逐渐增大;(2)KNO3;升温.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征与相互转化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验证 NaCl 溶液中混有盐酸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B比较 Fe、Cu、Al的金属活动性铝丝和铁丝分别浸入CuSO4 溶液
C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的稀硫酸中
D合金的硬度大黄铜与紫铜相互刻画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提示: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与氢氧化钠生成水和氯化钠)
(1)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3)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
小洁的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4)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小洁请你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A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5)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6)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
(7)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个字)能够指导人们在化工生产中合理确定反应物的质量比
(8)结论应用: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I2O5+5CO=I2+5X 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
A..点燃B..通入氧气中加热
C..通入澄清石灰水中D.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1)20℃,100g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保持温度不变,使其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剂.
(2)20℃,100g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保持温度不变,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溶剂.
(3)20℃,100g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保持所含溶质的量不变,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恒温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物质:如①海水 ②白酒 ③铜 ④自来水 ⑤空气 ⑥牛奶 ⑦食醋 ⑧铁粉 ⑨糖水 ⑩氮气,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①②④⑤⑥⑦⑨,属于纯净物的有③⑧⑩.属于单质的是③⑧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2)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A( 填序号 )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3)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接触;
(5)如果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通入氧气;
(6)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疟疾的特效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由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是282
C.青蒿素由42个原子构成
D.青蒿素是我国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小明同学在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于是和同学一起进行了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假设】小明和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了以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雾;C.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实验验证】(1)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A是否正确.
(2)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盖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B是否正确.
(3)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这为假设C提供了证据,同时排除了假设AB,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