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4、小明和小红同学探究碳酸钠溶液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实验:小明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A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小红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B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他们观察的现象分别是
A中有气泡产生,B中产生白色沉淀

处理废液:实验后,小明向A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他将废液倒入下水道,并清洗了试管.小红将B试管中物质过滤,准备将废液处理后倒掉.
猜想假设:B试管中废液中有几种溶质?小红猜想只含一种溶质;小明猜想不止一种.小红猜想的溶质是
NaOH
(写化学式).
实验探究:为证实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针对B试管中废液进行实验探究并处理了废液:
实验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1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小红的猜想是错的:原废液的溶质是三种溶质.
2用玻璃棒蘸取①实验后清液,点在pH试纸上,比较酸碱度; pH=11
③向②中废液吹入适量的CO2气体. 产生白色沉淀
小明将实验后的废液倒入下水道并清洗了试管.
实验评价:小明认为B试管内原溶液的三种溶质化学式是
NaOH、Na2CO3与Ca(OH)2
;请评价小明的实验结论
小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Na2CO3与Ca(OH)2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反思与建议:小明处理废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溶液呈酸性,会腐蚀下水,故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分析:小组实验: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状态和溶解性解答;
猜想假设:小红猜想的溶质是根据恰好完全反应后的生成物考虑的;
实验评价:根据实验探究中的现象推断三种溶质的化学式,其中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反思与建议:酸性溶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解答:解:小组实验: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答案为:A中有气泡产生,B中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假设:B试管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a(OH)2═CaCO3↓+2NaOH,小红猜想只含一种溶质,那么溶质就是氢氧化钠,故答案为:NaOH,
实验评价:根据反应现象,小明认为B试管内原溶液的三种溶质化学式是NaOH、Na2CO3与 Ca(OH)2,小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Na2CO3与 Ca(OH)2  在溶液中不能共存,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CO2与NaOH反应产生Na2CO3,Na2CO3与过量的C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aCO3 缘故.
故答案为:NaOH、Na2CO3与 Ca(OH)2;小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Na2CO3与 Ca(OH)2  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反思与建议:小明处理废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A试管中的溶液呈酸性,会腐蚀下水,故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故答案为:溶液呈酸性,会腐蚀下水,故不能直接倒入下水.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掌握了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仅考虑生成物有什么,还需要考虑反应物中什么物质过量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小强和小红三位同学在-起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称取5.0g碱式碳酸铜在试管中加热使之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量黑色固体产物质量为3.6g.他们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做出了以下猜想:①可能是氧化铜;②可能是炭粉;③可能是
 
.他们做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1)小强进-步思考后,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认为猜想③可以排除.他的理由是:
 

(2)小红通过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排除了猜想②.她的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        ②只有CO2     ③只有O2  ④CO和O2的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精英家教网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装置B中浓硫酸可以用作干燥剂,用于吸水.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
 
,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1]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4)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炭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mc
mo2
)
(
mc
mo2
)
,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
mc
mo2
)
 
(
mc
mo2
)
(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31、科学探究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踏上探究之旅,我们其乐无穷!
(1)探究物质的用途
水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下面三个实验中都用到水,我能说明水的作用.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A瓶中的水:
吸收二氧化硫有毒气体
.B瓶中的水:
防止生成物贱落炸裂瓶度
.C瓶中的水:
吸收热量,使集气瓶快速冷却.

(2)探究物质的组成
小明同学对石蜡组成的探究.他以蜡烛为基本原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提炼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
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石蜡中一定含有
氢元素
根据实验
一切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同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现象

可以推测出实验结论.
点燃蜡烛,把一只内壁滴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观察 一会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
归纳: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3)探究物质的性质
如图4所示,小文同学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①我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烧杯的溶液变红,而B烧杯没有变红
;②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出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是
对比实验

③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其中一种物质的一条化学性质: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科学探究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踏上探究之旅,我们其乐无穷!
(1)探究物质的用途
水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下面如图1所示三个实验中都用到水,我能说明水的作用.

A瓶中的水: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B瓶中的水:
防止生成物贱落炸裂瓶度
防止生成物贱落炸裂瓶度
.C瓶中的水:
吸收热量,使集气瓶快速冷却
吸收热量,使集气瓶快速冷却

(2)探究物质的组成
小明同学对石蜡组成的探究.他以蜡烛为基本原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提炼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
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石蜡中一定含有
氢元素
根据实验
一切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同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现象
一切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同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现象

可以推测出实验结论.
点燃蜡烛,把一只内壁滴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观察 一会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
归纳: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3)探究物质的性质
如图2所示,小文同学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
①我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烧杯的溶液变红,而B烧杯没有变红
A烧杯的溶液变红,而B烧杯没有变红

②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出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是
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

③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其中一种物质的一条化学性质: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小强和小红三位同学在—起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称取5.0g碱式碳酸铜在试管中加热使之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量黑色固体产物质量为3.6g。

     他们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做出了以下猜想:①可能是氧化铜;②可能是炭粉;③可能是                     

     他们做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1)小强进—步思考后,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认为猜想③可以排除。他的理由是:                                             

     (2)小红通过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排除了猜想②。她的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