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A、B、C、D、E分别是碳、氧气、二氧化碳、铜、硝酸银溶液中的一种物质,用五个圆表示五种物质,两圆相交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化合物且和B反应能产生无色气体,请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03═2Ag+Cu(N032
(2)B在C中燃烧的实验现象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与E反应的实验现象紫红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在图中标出五种物质的化学式.

分析 根据题意,A能与B发生反应,B能与A、C发生反应,推理C能与B、D发生反应,D能与E发生反应,即A、E能与其它物质发生一个反应,BCD能与其它物质发生2个反应;结合碳能与氧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氧气能与碳、铜发生反应,二氧化碳只能与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铜能与氧气、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硝酸银溶液只能与铜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能与B发生反应,B能与A、C发生反应,推理C能与B、D发生反应,D能与E发生反应,即A、E能与其它物质发生一个反应,BCD能与其它物质发生2个反应;结合碳能与氧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氧气能与碳、铜发生反应,二氧化碳只能与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铜能与氧气、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硝酸银溶液只能与铜发生置换反应,则A、E为二氧化碳、硝酸银溶液中的一种,BCD为碳、氧气、铜中的一种,C能与BD反应,结合氧气能与碳、铜反应,则C为氧气.
(1)A属于化合物且和B反应能产生无色气体,则A为二氧化碳,B为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E为硝酸银溶液,D为铜,两者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03═2Ag+Cu(N032
(2)B在C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即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与E反应,即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现象为紫红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由上述分析,五种物质分别是二氧化碳、碳、氧气、铜、硝酸银溶液,其化学式分别是CO2、C、O2、Cu、AgNO3
故答案为:(1)Cu+2AgN03═2Ag+Cu(N032
(2)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紫红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CO2、C、O2、Cu、AgNO3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实验小组利用废硫酸液制备K2SO4并研究CaSO4•2H2O加热分解的产物.
(一)K2SO4的制备

(1)将CaCO3研成粉末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反应更充分或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等合理答案均给分).
(2)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CaCO3和CO2(填写化学式).
(3)不用水而用饱和K2SO4溶液洗涤反应Ⅲ所得晶体的目的是为了a、b(选填序号).
a.除去K2SO4晶体表面附着的NH4+、Cl-等杂质离子
b.减少水洗涤时K2SO4 晶体因溶解而造成的损失
(4)为检验(3)中K2SO4晶体是否洗涤干净,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c(选填序号,下同),振荡、静置,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a,观察现象即可判断.
a.AgNO3溶液     b.过量的BaCl2溶液    c.过量的Ba(NO32溶液
写出这个过程涉及到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NO32+K2SO4=BaSO4↓+2KNO3;AgNO3+NH4Cl=AgCl↓+NH4NO3
(二)研究CaSO4•2H2O加热分解的产物.
(5)分离所得的CaSO4•2H2O含有CaCO3,可用盐酸除去.
(6)为了测定CaSO4•2H2O和CaCO3的质量比x:y,实验小组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

①实验前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样品.
②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和H2O;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D.
③已知CaSO4•2H2O在160℃生成CaSO4,1350℃时CaSO4开始分解;CaCO3在900℃时分解完全.现控制B装置温度900℃进行实验并采集了如下数据:
a.装置C实验后增重m1g       b.装置D实验后增重m2g
某同学利用采集的数据求出x:y的值,若无装置E,则实验测定结果将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7)CaSO4•2H2O受热会逐步失去结晶水.取纯净CaSO4•2H2O固体3.44g,放在(5)的实验装置B中进行加热,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①H点固体的化学式是2CaSO4•H2O.
②将T3~T4℃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通过酸性KMnO4溶液时,发现溶液褪色,则I~J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SO4$\frac{\underline{\;高温\;}}{\;}$2CaO+2SO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管的使用
B.
  氧气的验满
C.
      过滤
D.
        称量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B.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C.NaOH+HCl═NaCl+H2OD.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是含有相同元素的无色液体,D是最轻的气体,F是红色固体单质.根据如图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
(1)A物质是H2O2(填化学式).
(2)写出D+E→F的化学方程式CuO+H2$\frac{\underline{\;\;△\;\;}}{\;}$Cu+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pH<5.6的降雨称为酸雨.为什么把标准定为5.6?
(2)华雪同学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制取氢气,一段时间后不再有气泡产生.在解释“不再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时,华雪同学认为可能是锌粒与稀硫酸脱离了接触,你认为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①空气是混合物的原因是空气是由氮分子、氧分子等多种分子构成的
②人生病发烧测体温时,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很快上升,原因是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红色的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一直浮在水面上.据此请总结出常温下蜡烛的两条物理性质:硬度小,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2)点燃蜡烛(图一),能观察到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发光,发热,燃烧.(写出一条)

(3)取一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二)约一秒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环形焦斑.据此推测,蜡烛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
(4)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用燃烧的木条靠近导管另一端(图三),发现导出的气体可以点燃.请你推测导管里气体可能会是石蜡蒸汽.
(5)取一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图四),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据此小明得出蜡烛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不正确.
(6)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 种元素的质量比,小华设计了如图五所示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先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吸收水)、装置Ⅲ(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
按图示连接好仪器,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口抽气.
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
实验数据如表.请回答:
蜡烛装置Ⅱ装置Ⅲ
反应前的质量/g15.8182.3212.2
反应后的质量/g14.4184.1216.6
①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1.8g.
②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6:1.
③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与消耗的蜡烛比较,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所含氧元素质量.
④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说明理由.不能,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也能被装置Ⅱ、装置Ⅲ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某化妆品广告宣称自然护肤,为了表明其中成分来自天然,声嘶力竭地喊“我们恨化学”受到舆论讨伐.下列对化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自然的物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B.化学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
C.化学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D.化学制品都是有毒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赣州水西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是赣州市重要的产业基地,该基地生产的钼铅矿(PbMoO4)中的铅元素为+2价,则钼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B.+6C.+5D.+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