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有A、B两种混合粉末,质量分别为m1,m2.A由CaCO3和KHCO3组成,B由MgCO3和NaHCO3组成.将A、B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均为w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KHCO3+HCl=K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
A.m1=m2
B.混合物A中CaCO3和KHCO3质量比一定为1:1
C.21ml=25m2
D.混合物B中MgCO3和NaHCO3质量比一定为1:1

分析 根据每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即可列出m1和m2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出m1和m2的质量关系,即可正确选择.

解答 解:碳酸钙和碳酸氢钾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100,$\frac{{m}_{1}}{100}=\frac{w}{44}$;
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84,所以$\frac{{m}_{2}}{84}=\frac{w}{44}$;
所以,84m1=100m2,得到21m1=25m2
碳酸钙和碳酸氢钾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100,含碳酸根的质量相同,混合物A中碳酸钙和碳酸氢钾质量比可以为任意比.
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84,含碳酸根的质量相同,混合物B中碳酸镁和碳酸氢钠质量比可以为任意比.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称量2.5gNaCl固体
C.滴加液体D.给液体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见图1).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填化学式).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60.0g,滴加质量分数26.5%的Na2CO3溶液(见丙图),溶液pH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与CaCl2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40g;请计算原60.0g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根据计算所得数据在图3中画出产生沉淀的曲线.
(4)乙组的中和反应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是无法验证是否恰好中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新型纳米材料MFe2Ox(3<x<4)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转化流程如下:,已知MFeOy为+3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SO2是大气污染物B.SO2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y的数值为4D.SO2发生了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果以碳酸钙、纯碱、水等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设计如下过程:
碳酸钙$\stackrel{加热}{→}$氧化钙$\stackrel{水}{→}$氢氧化钙$\stackrel{碳酸钠}{→}$氢氧化钠
如果以锌、稀硫酸、氧化铜为原料制取单质铜,有两种设计方法,请你按照前面的实验设计格式,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锌$\stackrel{稀硫酸}{→}$氢气$→_{加热}^{氧化铜}$铜
方案二:氧化铜$\stackrel{稀硫酸}{→}$硫酸铜$\stackrel{锌}{→}$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5 个氮气分子5N2;②3 个氧离子3O2-
③一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stackrel{+2}{N}$O;
④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H、O;
⑤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中含有的小苏打NaHCO3
⑥我国是最早生产钢铁的国家之一,请写出炼铁的反应原理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当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时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者确实是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某固体受热变成或生成气体,该变化是(  )
A.化学变化
B.既是化学变化又是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
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活性炭    ②一氧化碳    ③二氧化碳
(1)可用作气体燃料的是②;
(2)可用作防毒面具滤毒剂的是①;
(3)可用作温棚内气体肥料的是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