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A、B、C、D、E分别是硫酸铜、氢氧化钠、镁、氧化镁、盐酸中的一种物质。C物质水溶液呈蓝色,它们之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敞放的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和变质,因此氢氧化钠要_____________保存。
(2)写出物质E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和转化关系”图中共有_____个是复分解反应。
(4)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能比较两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反应是(填数字序号)__________。
【答案】 密封 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 3 CuSO4+2NaOH==Cu(OH)2↓+Na2SO4 ④
【解析】C物质溶于水呈蓝色,故C物质是硫酸铜,C可以与BD反应,故BD是氢氧化钠和金属镁,则AE是氧化镁和稀盐酸,又因B能生成A,故B是镁,A是氧化镁,D是氢氧化钠,E是稀盐酸,经推断,该结论正确。
(1)氢氧化钠易潮解和变质,故氢氧化钠保持时要密封保存;
(2)E物质是稀盐酸,酸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
(3)化合物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的化合物与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图中是复分解反应的有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稀盐酸和氧化镁的反应,故共有3个复分解反应;
(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
(5)反应④是金属镁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镁能把铜从硫酸铜中置换出来,说明镁比铜活泼;①②⑤⑥中没有涉及两种金属的反应,故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应④是复分解反应,不能说明铜与钠的活动性强弱,故选④。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豆腐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钙、磷、铁)、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等,具有健脾、润燥、除湿等功效,因其营养价值极高而素有“东方奶酪”之称。
制作腐乳的工艺流程是:豆腐切块→长出毛霉→加盐腌制(析出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加卤汤装瓶(形成独特风味)→密封腌制发酵。腐乳发酵分为前酵与后酵。前酵是培菌累积酶系的过程,一般为36~48 h。后酵是酶系作用于腐乳坯体的过程,耗时较长,一般为3至6个月。
因菌种、配料、腌制时间和后熟时间等的不同,腐乳按色泽风味分为红腐乳、白腐乳、青腐乳(“臭豆腐”)、酱腐乳等。红腐乳的红色主要是红曲菌产生的红色色素;白腐乳的乳黄色是黄酮类物质,在酶作用下缓慢氧化产生;青腐乳的淡青色是氨基酸分解生成的硫与金属离子结合产生的。
腐乳发酵过程中食盐含量对化学组分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腐乳中食盐和嘌呤含量普遍较高,高血压、心血管病、痛风、肾病患者及消化道溃疡患者,宜少吃或不吃,以免加重病情。臭腐乳发酵后,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另外臭腐乳豆腐坯中的蛋白质会氧化产生含硫的化合物,如果吃太多的臭腐乳,影响身体健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腐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豆腐乳被称为“东方奶酪”,是因为__________。
(2)下列制作腐乳的工艺流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
A.豆腐切块 B.长出毛霉 C.加汤装瓶 D.密封发酵
(3)臭腐乳中的含硫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转化生成的。
(4)腐乳制作过程中,不应加入过多的食盐,其理由是__________。
(5)下列关于腐乳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
A.腐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B.在腐乳发酵过程中,pH逐渐减小
C.高血压、心血管病人应少吃或不吃腐乳 D.白腐乳的颜色,是通过氧化反应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咸水湖,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某盐湖附近的农民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小伟同学取该湖盐样品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湖盐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冬天捞碱的“碱”指Na2CO3,夏天晒盐的“盐”指NaCl。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Cl
猜想三:Na2CO3和NaCl
(实验探究)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稀HNO3 |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①猜想_____不成立 |
实验二 | ②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 | ③_____ | 猜想三成立 |
(拓展延伸)为进一步确定该湖盐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伟同学再取该湖盐样品10.00g做了如图所示的补充实验。
(1)反应结束之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
(2)装置A中浓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用方程式表示)。
(3)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D增重0.44g,则湖盐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 (填序号)。
(3)若用D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
C. 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甲和乙
D. t1℃时,5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溶液10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丙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 丙物质属于有机物,可用作溶剂和消毒剂
C. 该反应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大量的实验总结得出酸碱盐之间相互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依据该条件,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推断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推断的可靠性,该小组同学将一定量稀硫酸和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在烧杯中混合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甲同学取烧杯中混合溶液分别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请依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溶液变红 | 溶液中含有_____(写离子符号) |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含有_____(写离子符号) | |
(甲同学的结论)稀硫酸与氯化镁溶液没有发生反应 |
(2)乙同学看到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后,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为了进一步确认两者没发生反应,还需检验烧杯内的混合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镁。于是,乙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①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_____溶液,证明了混合液中含有Mg2+.整个实验过程中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②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通过实验成功地检验出混合液中含有Cl﹣.他设计的方案为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证明了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确实没有发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即其分子个数比。一定条件下,下表所示的物质在密闭的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X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 |
反应前质量/g | 3.2 | 11.2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7.2 | 4.4 | a |
(1)相同条件下该反应生成的CO与CO2的质量比为________;体积比为________。
(2)若要使X充分燃烧,还需增加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欲测定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混合溶液100g于锥形瓶中,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如图一),并不断测定锥形瓶中溶液的pH.反应过程中所得溶液的pH与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二所示。其中,当锥形瓶中溶液的质量增加至147.8g时,共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50g。(忽略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1)m点的数值是_____。
(2)a→b段表示碳酸钠与混合溶液中的_____反应。
(3)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
(4)请计算原混合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写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