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固体的相关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
序号实验目的实验过程
A证明变质取少量固体,滴加足量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B确定成分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加入氯化钙溶液,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C测定纯度取一定质量固体,加入足量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
D除去杂质取溶液,滴加氢氧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AB.BC.CD.D

分析 A、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证明变质即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是滴加盐酸,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已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确定成分即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存在;
C、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为碳酸钠的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测定纯度即测定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含量;
D、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钠即杂质,除去杂质即去除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钠.

解答 解:A、证明变质即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根据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采取滴加盐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法,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时,即可证明溶液中混有碳酸钠;故A正确;
B、确定成分即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存在,采取加入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此时滴加酚酞变红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B正确;
C、测定纯度即测定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含量,采取加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使用固体氢氧化钠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碳,通过称重测定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但由于氢氧化钠还能吸收水,因此所测得重量并非二氧化碳的质量;故C错误;
D、除去杂质即去除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钠,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时,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利用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性质不同及变化规律的不同,选取恰当的试剂,可以检验、测定、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说起“温室效应”,许多人就会想到二氧化碳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二氧化碳也为人类、自然、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对它的认识应全面、公正.请写出两点二氧化碳有益的实例:①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②喷洒液态二氧化碳的方法为机场除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为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食品添加剂可以限量使用,但一些非食用添加物质经常混入其中,容易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是(  )
A.炒菜时添加少量味精
B.腌制豆角时添加适量的食盐
C.制作桃脯和酸梅时怕生虫加适量农药
D.果冻中添加胡萝卜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科学实验中经常要多角度观察和推测现象,并结合科学原理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小组为探究碱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加入过量的盐酸后,出现的现象有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温度计示数上升.
(2)如图乙和丙所示,同时将两支充满CO2的相同试管分别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能证明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
(3)实验结束后,进行废液处理,将甲反应后所得溶液缓慢加入丙实验后所得溶液中,若全部加入后测得溶液的pH为3,则该过程中丙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有有气泡产生.为达到排放标准,加入少量已部分变质的熟石灰调节PH接近7后排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从:A.一氧化碳  B.干冰  C.氢气  D.氮气中,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①被称为理想的“绿色能源”的是C;②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B;
③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是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某同学用量筒去液体时,量筒放平且面对刻度线,如果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7mL,部分液体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6mLB.等于6mLC.小于6mL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杂质占0.0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实验(或探究)后,要写出报告,报告中首先要注明报告者姓名,合作者及日期等内容.其报告主要内容有:①探究活动名称,②探究活动目的,③实验用品,④实验步骤和方法,⑤实验现象,⑥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⑦实验结论,⑧问题分析和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