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Y型管是实验改进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固定仪器省略)来探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在不打开装置的情况下,将Y型管a向右倾斜,使稀硫酸流入装有碳酸钠的试管中,再恢复至图示装置的角度,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提示: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反应速度过快,导致泡沫堵塞导管).

①观察Y型管B的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干燥的紫色是蕊试纸用于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在Y型管B中,只要用二张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即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则湿润紫色石蕊试纸放置方法是将一张湿润紫色石蕊试纸放在Y型管管口,一张湿润紫色石蕊试纸放在Y型管底部.
②预测Y型管C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石蕊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
③证明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操作方法是燃着的木条伸入D集气瓶中,熄灭.
④有同学认为在A、B装置处添加E装置可以使实验更严密,E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吸收水分,该药品不能用生石灰替代,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主要原因是CaO+H2O=Ca(OH)2;CO2+Ca(OH)2=CaCO3↓+H2O.

分析 ①二氧化碳可与湿润的石蕊滤纸条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要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改变装置,可分别在Y型管管口和底部放置湿润紫色石蕊滤纸条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②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③证明CO2不能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④根据制取二氧化碳时可以带出少量水蒸汽以及二氧化碳后被生石灰吸收分析.

解答 解:①二氧化碳可与湿润的石蕊滤纸条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以将一张湿润紫色石蕊试纸放在Y型管管口,一张湿润紫色石蕊试纸放在Y型管底部.
②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过量的二氧化碳又可使石灰水变澄清;
③证明CO2不能燃烧,可以将燃着的木条伸入D集气瓶中,木条会熄灭.
④制取二氧化碳时可以带出少量水蒸汽,二氧化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碳酸,也可能使干燥的紫色是蕊试纸变色,所以在A、B装置处添加E装置可以使实验更严密,E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如果无水硫酸铜用生石灰替代,会发生CaO+H2O=Ca(OH)2和CO2+Ca(OH)2=CaCO3↓+H2O反应,将二氧化碳吸收.
故答案为: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将一张湿润紫色石蕊试纸放在Y型管管口,一张湿润紫色石蕊试纸放在Y型管底部;
②石蕊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③燃着的木条伸入D集气瓶中,熄灭;
④吸收水分;CaO+H2O=Ca(OH)2;CO2+Ca(OH)2=CaCO3↓+H2O.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某化学小组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注:上述所涉溶液均不饱和).该小组同学对溶液甲和固体乙作出了如下判断:
①固体乙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和Zn
②若溶液甲呈蓝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Cu2+和Zn2+,一定没有Ag+
③向固体乙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中一定有Zn,可能有Cu和Ag
④若溶液甲呈无色,则固体乙中一定有Ag和Cu,可能有Zn
该小组同学的上述判断中,完全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现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单质是同条件下最轻的气体,B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电子数的3倍,C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其中一种单质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青少年缺乏D元素会导致佝偻病,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A元素的单质是氢气,它是由分子(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C、D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CaO;
(3)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Ca(H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我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人类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进行探究.现请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小雪:在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用一支玻璃导管插入水中吹气,结果未发现明显的现象.
小宁:在试管中加入2mL澄清石灰水,用玻璃导管向试管中的溶液吹气,
产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表达式为:CO2+Ca(OH)2=CaCO3↓+H2O.
【解释与结论】:根据他们的方案和实验,小雪方案中的实验原理用表达式可以表示为:CO2+H2O=H2CO3
【评价与反思】:
小雪的方案若继续实验,也能得到小宁同样的结论.请你设计方案(要求写出实验操作及产生的现象).向所得溶液中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小王同学经过分析,认为他们的实验都存在问题,理由是所用试剂种类不同,无法证明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于是他们经过分析讨论,重新制定出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通入等体积的两种气体后,甲乙两个烧杯内现象的区别是石灰水浑浊的程度不同,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所含二氧化碳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某固体可能含有Na0H、NaCl、Na2CO3、Bac12、MgCl2五种物质中-种或几种,为确定成分某学生实验的全部操作及现象如下(此实验中的微溶物质按可溶处理):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向样品中加足量水,可能发生的反应有(方程式)2NaOH+MgCl2=Mg(OH)2↓+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2)原固体中-定存在的物质有Na0H、Na2CO3、BaC12
(3)无色溶液A中-定含有的物质是Na0H、Na2CO3
(4)实验后把B、C倒人同-烧杯中,发现滤液呈浑浊状,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取少量红色滤液加人足量的稀盐酸,红色消失但无气泡产生.下列有关利用过滤后得到的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的设想,合理的是A.
A.鉴别NaOH溶液和稀盐酸:取样,分别滴加红色滤液
B.检验MgCl2溶液中是否含有MgSO4:取样,滴加所得红色滤液
C.除去Ba(NO32中的HNO3:取样,加入过量的白色沉淀,过滤
D.制取NaCl:向红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2SO4,充分反应后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以稀硫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2)反应③为放热(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OH-=H2O.
(3)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Fe2O3+3H2SO4═Fe2(SO43+3H2O.
(4)图中能生成盐的反应有②③④⑤(填序号).
(5)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均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X可能是(BaCl2、CuCl2、Na2CO3)中的B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酱油加铁是以强化营养为目的,能有效控制缺铁性贫血.下列有关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26B.核外电子数为26
C.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D.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根据所给的化学反应,填写化学方程式,并简答有关问题: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简答
二氧化碳通入灼热的碳2CO2+C$\frac{\underline{\;高温\;}}{\;}$2CO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硫在空气中燃烧S+O2$\frac{\underline{\;点燃\;}}{\;}$SO2反应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水在通电条件下的反应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各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8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2KClO3 $\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在本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2NaOH+CuSO4=Na2SO4+Cu(OH)2生成物的沉淀是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1)从微观角度(图1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分子(填“原子”或“分子”).
②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2)从反应条件角度(两种物质反应条件不间,生成物不同)
①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②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主势成分为Fe2O3),加入稀盐酸可除锈的原理是Fe2O3+6HCl═2FeCl3+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从能量变化角度(利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认识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①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水温升高,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②将一定量的下列某物质溶于烧杯中的冷水,其中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CD(填标号).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