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碳酸氢钠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俗称小苏打,在生活中用途广泛,试举出碳酸氢钠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治疗胃酸的药物.
小江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以探究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1】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方案1】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正确的方法是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测定溶液pH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测得溶液的pH>7,向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变蓝,由此得出结论是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探究实验2】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实验方案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现象:充分加热后,大试管口有水珠出现,管底有白色固体残留,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酸氢钠受热能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白色固体.
验证:小江通过实验证明试管中留下的白色固体是Na2CO3,请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继续探究】小江向实验2中完全反应后的试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于是他想通过实验证明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是由碳酸根离子引起,而不是由钠离子引起的.现在提供如下试剂: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酚酞试液,(如果需要你也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试剂)请你帮助小江设计实验来证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是由CO${\;}_{3}^{2+}$引起,而不是由Na+引起的,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分析 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推测其用途;
【实验方案1】用PH试纸检验物质的酸碱度,是较为简便的方法.只需用滴有试液的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实验方案2】根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解答;
【继续探究】首先假设钠离子引起溶液呈碱性,那么钠盐溶液都是呈碱性的,但根据所学知识知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说明碱性不是钠离子引起的;那么如果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话就一定是碳酸根离子引起的.

解答 解:碳酸氢钠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俗称小苏打;碳酸氢钠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可以用作治疗胃酸的药物;受热可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故也可作发酵粉;
【实验方案1】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测定溶液pH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测得溶液的pH>7,向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变蓝;由此得出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方案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继续探究】首先假设钠离子引起溶液呈碱性,那么钠盐溶液都是呈碱性的,但根据所学知识知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说明碱性不是钠离子引起的;那么如果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话就一定是碳酸根离子引起的.
所以可以设计两个实验,一是证明氯化钠溶液不显碱性,二是证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进行鉴别,若氯化钠溶液不蓝色,碳酸钠溶液变蓝色,则证明呈碱性是碳酸根离子引起的.
取5%NaCl溶液1mL加入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为紫色(或不变色),Na+不会使溶液显碱性;
 取5%Na2CO3溶液1mL加入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只能是CO32-
故答案为:
小苏打;治疗胃酸的药物;
【实验方案1】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测定溶液pH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溶液变蓝;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方案2】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继续探究】取5%NaCl溶液1mL加入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为紫色(或不变色),Na+不会使溶液显碱性;
 取5%Na2CO3溶液1mL加入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只能是CO32-

点评 掌握碳酸盐和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酚酞试液的变色情况、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和关键,此外,该题还较好的考查了学生根据题意分析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每餐食谱中需要一定量的蛋白质.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
A.牛奶B.黄瓜C.矿泉水D.玉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A.②③⑤B.①⑥C.①③⑥⑦D.①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为探究锌、铜、铬三种金属的性质,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三种金属丝分别与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小电珠发光.
【实验二】取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铜丝、铬丝均与10mL稀硫酸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锌铜 镍 铜 
 稀硫酸的质量分数5% 5% 15% 15%
 反应现象 少量气泡 无现象许多气泡 无现象 
【实验三】金属锌、铜和稀硫酸构成如图所示的化学电池装置,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H2),小电珠发光.
(1)实验一的现象说明三种金属都具有导电性.
(2)铬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铬(CrSO4)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r+H2SO4=CrSO4+H2↑.
(3)要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必须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增补一个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其实验内容是把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铬丝放入15%的50mL稀盐酸中,观察放出气泡的快慢.
(4)金属活动性强弱是由金属物质的结构决定的,不会因某个实验而改变.下列关于实验三分析正确的是C(填选项).
A.铜的金属活动性变得比锌强  B.铜与稀盐酸发生了置换反应  C.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B.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7.初三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中和反应”后,在实验室里他们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如图1所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同学们发现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如何验证该反应已经发生?
【进行实验】同学们分别取图1B图中溶液进行以下两个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反应评价】你认为上述实验能验证反应已经发生的是实验二,请选择上述任一实验从微观角度分析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实验一中${SO}_{4}^{2-}$不参加反应(或实验二中可证明OH-全部反应).
【提出问题2】图1B图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取B图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B图中溶液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经思考,同学们认为用另一种不同类别的试剂铁粉或Na2CO3,也能达到相同的目的.
【拓展延伸】将C图试管中的物质静置,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加热液体
C.
   稀释浓硫酸
D.
     检查气密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根据表1中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X处对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Y处对应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4;
②镓原子(Ca)的核外电子数为31,其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填“得”或“失”)电子形成镓离子,该离子符号为Ga3+
(2)物质甲和乙完全反应生成物质丙和丁,各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如表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物质
分子示意图
A.甲物质属于有机物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增加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3O2═2C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钡、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该白色粉末溶于足量的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过滤;
②将滤液分成二等份,向一份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向另一份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溶液变浑浊;
③将滤渣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白色固体部分溶解并产生大量无色无味的气体.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色粉末中肯定没有硫酸铜,可能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白色粉末中肯定有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
C.白色粉末中肯定有氯化钡、硫酸钠和碳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D.若在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则白色粉末中肯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且二者的质量比可能为$\frac{{m(N{a_2}C{O_3})}}{{m(BaC{l_2})}}$>$\frac{106}{20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