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图A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为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际上是证明生成了新物质,而对应的新物质是二氧化碳,所以可以采用澄清石灰水
(2)图B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实验采用了分液漏斗进行实验,可以减少液体药品的使用,同时利于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制取二氧化碳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喝氯化钙.二氧化碳由于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才只能采用向上拍空气法收集.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在集气瓶的口部放一根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3)做一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湿润的一半变为红色.此实验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H2O+CO2=H2CO3).
(4)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CO2中燃烧,他在装置D中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这属于信息提炼,或者知识再加工.
解答 解:(1)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可以向集气瓶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是否变浑浊.
(2)仪器a的名称为 分液漏斗;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在集气瓶的口部放一根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3)做一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湿润的一半变为红色.此实验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H2O+CO2=H2CO3).
(4)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CO2中燃烧,他在装置D中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实验使你对物质燃烧的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 燃烧不需要有氧气,或者二氧化碳也不是万能的灭火剂.
故答案为:(1)向集气瓶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是否变浑浊.
(2)分液漏斗;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在集气瓶的口部放一根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3)湿润的一半变为红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H2O+CO2=H2CO3).
(4)燃烧不需要有氧气,或者二氧化碳也不是万能的灭火剂.
点评 熟练记住三大气体的制备的原理、装置以及检验等基本内容,这是实验考察的重点,也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O2可以供给呼吸,主要来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 |
B. | O2、CO2中都含有氧分子 | |
C. | 紫色石蕊试液,燃着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都可以鉴别O2、CO2 | |
D. | CO2用于灭火是由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共同决定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洗洁精能够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能够溶解油污 | |
B. | 碳酸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碳酸钠属于碱类物质 | |
C. | 各种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所以酸溶液具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 | |
D. | 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氧化铁,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 | |
B. | 实验过程中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不能排放到空气中 | |
C. | 实验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D. | 实验原理为:FeO+CO$\frac{\underline{\;高温\;}}{\;}$Fe+C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 |
B. |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 |
C. |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
D. |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相互转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二氧化碳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 | |
B. |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
C. | 碳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了二氧化碳 | |
D. | 二氧化碳由一种碳元素和两种氧元素组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