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面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 单质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D 【解析】A、带电的粒子都可以导电,故金属可以导电,但可以导电的不一定是金属,比如酸、碱、盐的溶液也可以导电,错误;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错误; C、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有碳酸盐和金属,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能生成氧气的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故选D。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流程题
实验室以MnO2为原料制备少量高纯MnCO3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MnO2+SO2═MnSO4;②MnCO3、Mn(OH)2均难溶于水,MnCO3在100℃时开始分解.
(1)MnCO3中Mn的化合价是________.
(2)流程中“操作”的名称为_____,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写一种即可).
(3)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反应Ⅱ需控制溶液的酸碱性,若碱性过强,MnCO3粗产品中将混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检验“洗涤a”已洗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获得高纯MnCO3,需选择“低温”干燥的原因是_____.
+2 过滤 漏斗或玻璃棒或烧杯 2NaHCO3 + MnSO4 == Na2SO4 + MnCO3 ↓+ H2O +CO2 ↑ Mn(OH)2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像,说明已洗净 防止 MnCO3 分解 【解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解答;(2)根据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及所需仪器解答;(3)根据碳酸氢钠溶液与硫酸锰反应生成硫酸钠、碳酸锰、水和...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2018届九年级模拟考试(二)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小刚同学在做有关NaOH溶液性质的实验时,向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的CuSO4溶液。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其变化过程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C 【解析】A、在开始滴加硫酸铜前,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沉淀,随着硫酸铜的滴入,沉淀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加至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而不再改变;该图起点即产生沉淀的时间不对,错误;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既不消耗水也不产生水,而随着硫酸铜溶液的不断滴入,混合溶液中水的质量也不断增加,错误;C、在开始滴加硫酸铜前,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硫酸钠,随着硫酸铜的滴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并...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毕业暨升学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8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 使用现象 | 对比结论 |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① ▲ |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 ||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② ▲ |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③ ▲ |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 。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
(8分) (1)稀盐酸或稀硫酸 (1分) (2)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或氯离子促进反应的进行或铜盐溶液中酸根离子种类不同) (1分) (3)影响因素:①A ②B ③AC (每空1分) (4)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是否破坏氧化膜) (1分) (5)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毕业暨升学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Si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业中有一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指的是利用沙子(主要成分SiO2)制取高纯度的Si。已知硅与碳有相似的化学性质,SiHCl3(三氯氢硅)能与水反应,其工艺流程和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①2C+SiO2Si(不纯)+2CO↑ ②3HCl+Si(不纯)SiHCl3+H2
③SiHCl3+H23HCl+Si(高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硅转化为单质硅 B. 物质A可循环利用
C. ①反应为置换反应 D. Si的沸点低
D 【解析】A、由反应①可知,该反应将石英砂中的SiO2转化为Si,故A正确;B、根据反应③可知,产物A是HCl,其在反应②中是反应物,故可循环利用,B正确;C、反应①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D、从反应③中可知硅的熔点1084摄氏度,熔点较高,故错误。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毕业暨升学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 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浑浊
C.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D 【解析】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B、鸡蛋清溶液中有蛋白质,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毕业暨升学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过程放出热量的是
A. 冰的融化 B. 水的分解 C. 硝酸铵溶于水 D. 生石灰吸水
D 【解析】A、冰的融化,为吸热的物理过程,故A不选;B、水的分解为吸热反应,故B不选;C、硝酸铵溶于水,为吸热过程,故C不选;D、生石灰吸水,放出大量的热,故D选。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江阴市要塞片2018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由于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疗法而获得该奖项。下列有关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 青蒿素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C. 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52个质子
D. 青蒿素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C 【解析】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A、青蒿素属于有机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B、青蒿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5×12+22+16×5=282,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故B错误;C、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5×6+22+8×5=152个质子,故C正确;D、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故D错误。 点睛∶化学式的意义∶⑴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B. 燃烧必须有氧气参与
C.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 D.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解析】A、天然气泄漏时禁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打开排气扇,可能产生火花,导致爆炸,错误;B、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错误;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得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