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9分)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密度为1.1g/mL)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 溶液pH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回答

(1)a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Na+ Cl-- (2) NaCl、HCl (3) 2.4﹪

【解析】

试题分析:(1)图2中a点表示溶液刚好呈中性,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溶液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2)b点表示溶液呈酸性,说明加入的稀盐酸过量,则此时溶液中含有溶质为 NaCl、HCl;

(3)根据图示可知,消耗HCl的质量=10mL×1.1g/mL×1﹪=0.11g;再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1分)

NaOH + HCl ==== NaCl + H2O (2分)

40 36.5

5x 0.11g (1分)

40:/5x ===36.5/0.11g (1分)

X==2.4﹪ (1分)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5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省略夹持仪器)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步骤

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装入分液漏斗中。

打开止水夹K 1,待氢氧化钠浓溶液完全进入广口瓶之后立即关闭K1

待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K2

实验现象

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液体________,U型管中________,广口瓶中的液体出现浑浊。

实验解释

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分子”、“原子”、“离子”或“元素”填空:

(1)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 组成的;

(2)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

(4)氯化钠是由氯 和钠 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总数 D.最外层电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 B.西瓜榨成汁 C.残雪化成水 D.高粱酿成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1)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常常需要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下表列出的是1—18号元素的部分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11号元素属于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离子与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原子具育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②16号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图中分别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若图中x=12,则所表示的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墨导电

B.木炭还原氧化铜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制取干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t1时,烧杯A中装有R物质的饱和溶液,进行某些操作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以上四种溶液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

(2)R和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则R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___。

(3)现有同时含R、N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从该溶液中提取纯净的 R物质,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

A.蒸发溶剂、结晶、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B.降低温度、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C.升高温度、结晶、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产生活中的以下想法或做法科学合理的是

A、循环用水以节约水资源 B、CO2会污染环境,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C、锈蚀的钢铁不值得回收利用 D、生活废水不会造成污染,可直接排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