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有些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汞、铁、金刚石等;还有一些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氯化钠、氯化镁等。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H2、CO2、O2可用上图中的同一种装置来制取,该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它们都可以用该装置制取的依据是 ;其中有一种气体可用A、B两种装置制取,写出用A装置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3)能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是 ,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4)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主要含氢氧化钠)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制取NH3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_ ,若用F装置收集NH3,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991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是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15 B、49 C、66 D、1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H2O和H2O2的性质不同
C、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其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带电
D、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转变为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右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有共同点:集气瓶底部预先均装
有少量水,它们作用分别是:
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偏钛酸钡(BaTiOx)因其显著的“压电效应”而广泛应用于超声波发生装置中。已知偏钛酸钡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其化学式中x的数值是
A.1 B.2 C.3 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班同学为证明NaOH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在NaOH稀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加盐酸,当得到无色溶液时,
老师提出问题:红色消失一定证明是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吗?他们经过讨论认为也可能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这时应在溶液中再滴 ▲ 溶液,若有 ▲ 现象,则证明不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
【方案二】: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时小虎又提出疑问:pH逐渐变小可能是由于溶液稀释造成的,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反应。小全对小虎的疑问进行了反驳,他的理由是: ▲ 。
【方案三】: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前的物质不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平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加入锌粒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向另一份中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锌粒中,观察到 ▲ 现象,说明NaOH溶液和HCl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四】:在试管中放入NaOH固体,然后加入稀盐酸。小明用手摸了摸试管外壁,试管比较热,他认为不仅说明它们发生了反应,而且是放热反应。小全思考之后仍然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小全的理由是: ▲ 。
乙同学和丙同学各设计了一个装置(见右图),都说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可以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分析说明: ▲ (填序号)装置更合理,理由是 ▲ 。若选用合理的装置进行实验,当出现 ▲ 现象时,可以说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热 |
| B. | 只有产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才会放热 |
| C. |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
| D. | 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