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氮化镁是一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无机化合物,它可用于制备高硬度、高热导、抗腐蚀、抗磨损和耐高温的其它元素的氮化物,制备特殊的陶瓷材料等.某兴趣小组用镁与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Mg3N2),并用实验方法测定氮化镁的纯度.
资料一:氮化镁是浅黄色粉末,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氨气;
资料二:(NH42SO4+2NaNO2$\frac{\underline{\;加热\;}}{\;}$2N2↑+Na2SO4+4H2O,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资料三: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能吸收部分氧气;
资料四:在常温下或温度不高的条件下镁几乎与水不反应.
【制备氮化镁】制备氮化镁的装备示意图如下:

(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b的名称是圆底烧瓶;
(2)D装置的作用是干燥氮气,G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E装;能否将C、D装置对调否(填“能”或“否”);
(3)写出E装置中【镁与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Mg3N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Mg+N2$\frac{\underline{\;点燃\;}}{\;}$Mg3N2
(4)检查整套装置气密性:用酒精灯微热烧瓶,若G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冷却后G处长导管内产生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5)进行实验时先进行A(选择“A”或“E”)处加热,理由是排尽空气;
(6)A处加热片刻后,应移去酒精灯,理由是该反应放出大量热.
【测定氮化镁的含量】
(7)定性测定:
步骤一、取少量氮化镁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试管口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步骤二、弃去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沉淀全溶且冒气泡.
①检验刺激性气味气体(氨气)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为氨气;
②写步骤二中产生气泡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
(8)定量测定: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充分反应,防倒吸;
②取氮化镁样品16克进行实验,I 装置增重3.4克,求该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
已知:Mg3N2+6H2O═3Mg(OH)2+2NH3
③导致该样品中氮化镁含量测定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是产生的氨气未能全部被吸收.

分析 (1)根据常用仪器的图形、名称和用途解答;
(2)装置内含有氧气、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可能含有氮的氧化物,装置C除去氧气(及氮氧化物)、D干燥氮气,防止对E装置反应的影响;C、D对调后无法除去水蒸气;
(3)根据装置E中氮气与镁反应生成二氮化三镁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利用装置内气体热胀冷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5)根据进行实验时先进行A处加热,为了排尽空气解答;
(6)根据该反应放出大量热(节约能源)解答;
(7)根据氮化镁水解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与氨气,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据此设计证明有氮化镁生成;若Mg有剩余,将上述反应后的上清液去掉,加入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有Mg剩余解答;
(8)①根据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充分反应,防倒吸解答;
②根据I装置增重3.4克为氨气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分析解答;
③根据致该样品中氮化镁含量测定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是产生的氨气未能全部被吸收解答.

解答 解:(1)由图中仪器结构可知,a为分液漏斗、b为圆底烧瓶;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吸收水蒸气(干燥氮气);G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E装置;D干燥氮气,除去水蒸气,防止对E装置反应的影响;C、D对调后无法除去水蒸气,故C、D不能对调,
(3)装置E中氮气与镁反应生成二氮化三镁,反应方程式为:3Mg+N2$\frac{\underline{\;点燃\;}}{\;}$Mg3N2
(4)利用装置内气体热胀冷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微热b,这时G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G中插在溶液里的玻璃管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5)进行实验时先进行A加热,理由是排尽空气;
(6)该反应放出大量热(节约能源);
(7)取少量产物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可闻到刺激性氨味(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蓝),证明产物中含有氮化镁;
弃去上清液,加入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产物中含有未反应的镁,反应的方程式:Mg+2HCl═MgCl2+H2
(8)①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充分反应,防倒吸;
②设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为x
Mg3N2+6H2O═3Mg(OH)2+2NH3
100                                        34        
x                                           3.4g        
$\frac{100}{34}=\frac{x}{3.4g}$   解得:x=10g
该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frac{10g}{16g}$×100%=62.5%;
③致该样品中氮化镁含量测定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是产生的氨气未能全部被吸收.
答案:(1)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2)吸收水蒸气(干燥氮气); 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E装置; 否;
(3)3Mg+N2$\frac{\underline{\;点燃\;}}{\;}$Mg3N2
(4)用酒精灯微热烧瓶,若G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冷却后G处长导管内产生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5)A;  排尽空气;
(6)该反应放出大量热(节约能源);
(7)①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为氨气;
②Mg+2HCl═MgCl2+H2↑;
(8)①充分反应,防倒吸;
②62.5%;
③产生的氨气未能全部被吸收.

点评 本题以氮化镁的制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装置的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基本扎实的基础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 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硝酸
(2)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Ⅰ: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DBEC或ADBCE(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不重复使用);
(4)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装置E或C中,使之充分被吸收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的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Na2CO3+H2O)
(5)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待浊液澄清后,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说明氯化钡已过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铁生锈B.水汽化C.汽油燃烧D.脂肪酸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做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钠、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1)步骤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步骤Ⅱ:取步骤Ⅰ所得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得到无色澄清透明的溶液.
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小组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硫酸铜、硫酸钠,同时确定了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并写出了步骤Ⅰ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BaCl2+Na2CO3=BaCO3↓+2NaCl.
(2)为了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小组同学利用步骤Ⅰ所得的滤液继续探究.
【讨论猜想】小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成分做出了多种猜想,其中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的猜想分别是:
猜想一: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猜想二:氯化钠、氯化钡、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如下方案来证明诸多猜想中猜想二成立,请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
1、在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2、再加入适量稀盐酸;1、如溶液变红;2、无明显现象发生;猜想二成立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通过以上探究,最终确定了白色粉末的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盐的知识时,发现碳酸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很相似,他们想知道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是否也生成二氧化碳,于是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当观察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明显增加,于是他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的溶质进行了探究.
【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小刚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小钰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伟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无明显现象小伟的猜想不成立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小刚的猜想不成立
小钰的猜想成立
【拓展】小钰想进一步验证溶质中的氢氧化钠,如果她重新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实验过程中需选择的试剂是①④(填序号).
①氯化钙溶液②氢氧化钙溶液③稀盐酸④酚酞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现有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微粒:①H;②2NO;③CO2;④3NH4+;⑤3N2
⑥2Ne;⑦2O2-;⑧4H2O;⑨Na;⑩Na+.(用序号填空)
(1)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的是⑨⑩,
(2)能表示一个原子的是①⑨,
(3)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③,
(4)能表示一个离子的是⑩,
(5)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③⑨,
(6)能表示一种物质,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一个原子的是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到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面粉B.食盐C.白酒D.蔗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D.图中d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在氢气、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中,根据要求填写化学式:
(1)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的是CO2
(2)具有助燃性的是O2
(3)有毒的是CO;
(4)用于灭火的是CO2
(5)具有可燃性的H2、CO、CH4
(6)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上述气体中所含分子数量最少的是CO2;最多的是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