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了明天更加美好,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超市通常用加热的方法塑封食品包装袋,这是应用了塑料的___________性质,但是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___________。(答一点):
(2)废旧金属不能随意丢弃,要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做有哪些积极的意义?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C.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除去NaCl溶液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依次有:①加过量NaOH的溶液;②加过量BaCl2的溶液;③加过量的Na2CO3;④过滤;⑤加适量盐酸。
(1)若将实验方案②和③的顺序颠倒,则最终得到的精盐中含有______杂质。
(2)判定加入的盐酸达到适量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操作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请回答:
(1)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健康,生活中常用_____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依据的原理是_____。
(3)华为公司研发了一种以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1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适当的物质填空,并将字母序号填写在模线上
A 水B 氧气C 尿素[CO(NH2)2] D 一氧化碳(CO) E 氮气(N2) F 石墨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
(2)植物叶色发黄可施用的化肥是______。
(3)用做导体的黑色物质是______。
(4)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气体是______。
(5)常用于作溶剂的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古代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木灰中含有的K2CO3属于________;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合肥
(2)“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粒子具有_______的性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泪”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 “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 “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
C. “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4)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是指古代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次大范围使用铝锂合金航空材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锂(Li)和Al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强弱进行探究,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⑴该研究小组必需查阅的资料是_____(填序号)
A 两种金属的密度 B 两种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C 两种金属的导电性
(猜想与假设)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猜想一:Li>Al; 猜想二:Al>Li;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取体积一样大的锂块和铝块,分别加入到等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 | 锂与稀盐酸反应更剧烈,产生气体速率更快 |
(控制实验条件)⑵两种金属加入盐酸前都先用纱布将其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_____。
(解释与结论)⑶原假设中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写出锂(锂的化合价为+1)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们在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硫酸铜溶液浸泡粽子叶,包出的粽子色泽鲜亮,营养丰富
B.端午时节粽子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糯米中的淀粉是否水解完全可以用碘水来检验
D.糖尿病病人不能吃粽子,因为糯米中含大量的葡萄糖会使血糖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