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根据木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图片回忆,按要求回答问题.
(1)鉴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的方法为____________;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若没有预先在集气瓶底装少量的水或沙子,可能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
(3)这两个实验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①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 O2的 装置可选择 (填字母)。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残渣,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锰(残渣中只有二氧化锰难于水).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填写选项符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3)在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实验装置中,F装置相对于B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工业常需分离H2、CO2的混合气体,某同学采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也能达到分离该混合气体的目的。操作步骤如下:① (填操作),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_____气体。②然后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又可收集到另一种气体,写出产生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7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如水是由__________ 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单质B是一种常见且用途广泛的金属,B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已知金属B能发生如下一系列变化:
试推断:
(1)写出C、D各物质的化学式:
C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
(2)写出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单质B与硫酸铜溶液充分混合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硫酸溶液,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是________,(写化学式),滤渣一定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下图),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 和+2 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 或-4。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
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好处是 。
【实验与结论】
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目前衡阳市区很多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都用压缩天然气代替汽油,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缓了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则天然气属于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是__(填化学式),写出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是常见的物质之一.
(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__(填字母序号).
A.河水 B.自来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2)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__和过滤水中的杂质.
(3)实验室中电解水(如图所示),若正极产生6mL气体,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__mL.
(4)生活中常用__来降低水的硬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