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工业上用甲和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1)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元素是什么________?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 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 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 盐酸、硫酸都是重要的酸,下列是探究酸性质的实验。
(1)实验一中共同的现象是溶液都变成___色,原因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相同的__。
(2)若实验二中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如图是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前后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示意图,则“●”代表的离子是___ (填离子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写出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实验2观察到先燃烧物质是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3将蜡烛(足量)在密闭广口瓶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_____。
A 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 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 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 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没有耗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为周期表1-18号中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A、B、C三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为28,则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C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_相似(填“A”或“B”);B、C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生活中,同学们会发现化学就在身边,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灾后重建的头等大事是确保饮用水安全,静置、沉淀、_____、____、消毒杀菌等都是常用的净水方法。判断净化后的水是硬水或软水,可加入____检验。
(2)日常所用的自来水中一般都含有少量的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加热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了难溶性的碳酸钙及两种无味无毒的非金属氧化物,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家中除水垢可用厨房中的____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3℃时,将取ag甲和ag乙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降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降温至t2℃时,甲溶液和乙溶液均饱和
C.降温至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洁净的室气对于人类非着重要。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大气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
a.使用清洁能源
b.燃放烟花爆竹
c.大量植树
d.推广私家汽车出行
(2)食品包装时充入氮气来防腐,这是利用了氮气的_____性质;放置在空气中的酥脆饼干会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_____。
(3)已知灯泡内若残留有空气会缩短灯泡的使用寿命。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灯泡中常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两份质量相同的氯酸钾,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加热后反应时间和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用图来表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DABC表示有催化剂的曲线
B.D'C'的反应时间=DC的反应时间
C.DABC的面积=D'A'B'C'的面积
D.DABC的面积<D'A'B'C'的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