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D.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在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分析 A、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确定;
B、根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现象回答;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解决;
D、根据元素的概念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根据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又电子带负电,两者的带电量相同,一正一负,所以整个原子显示的是电中性,所以A说法错误;
B、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所以B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故C错误.
D、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元素、原子的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依据下列要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2)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3)市售打火机里装的不是汽油,而是液体丁烷(C4H10),丁烷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4H10+13O2$\frac{\underline{\;点燃\;}}{\;}$8CO2+10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当汽车安全气囊内物质在碰撞后10s内迅速反应,生成空气中体积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稀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为检测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是否含有SO42-,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方案步骤现象结论
①取样品,滴加BaCl2溶液
②对步骤①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盐酸
①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含有SO42-
①取样品,滴加过量稀盐酸
②在步骤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①无明显现象
②有白色沉淀产生

废液中含有SO42-
(1)方案Ⅰ的结论不可靠,理由是不能排除Ag+的干扰.
(2)如果方案Ⅱ的实验结论正确,步骤①中滴加的物质是稀盐酸.
(3)请你再设计一种合理的方案,来证明废液中含有SO42-,步骤是在酸的样品,加入过量铜粉,再滴加氯化钡溶液,现象是①中无现象,②中产生沉淀,结论是废液中含有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错误的是(  )
A.用燃烧的木条区分CO2和N2
B.用紫色石蕊溶液区分CO和CO2
C.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酒精和蒸馏水
D.用二氧化锰区分过氧化氢溶液和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  )
A.拨打119火警电话
B.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
D.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C.遇到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逃离火灾现场
D.食盐溶液中再加入食盐,溶液质量一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科学知识中有许多的“一定”和“不一定”,下列关于酸和碱叙述正确的是(  )
A.碱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碱一定能使所有酸碱指示剂变色
B.酸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酸不一定能使所有酸碱指示剂变色
C.酸与碱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D.酸不一定能与所有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碱一定能与所有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火灾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请你运动所学过的灭火原理和生活经验说出下列物质起火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1)炒菜时油锅起火:盖上锅盖;
(2)因天然气泄漏起火:先关闭阀门,再灭火;
(3)家中床单、被褥起火:用水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