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表所示:请填写验证依据.

实验步骤验证依据
(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这样两瓶空气样品就收集好了.
(2)取另外两个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根据
 
现象,
判断
 
含量不同
(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根据
 
现象,
判断
 
含量不同
(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
根据
 
现象,
判断
 
含量不同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3)氧气能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插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立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验证依据
(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这样两瓶空气样品就收集好了.
(2)取另外两个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根据 燃着的木条是否熄灭的现象,
判断 氧气含量不同
(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根据 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现象,
判断 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
根据 玻璃片上是否有水雾出现的现象,
判断 水蒸气含量不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10g某锌样品(含少量杂质,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93.7g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求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是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A为红棕色固体,B、E、G属于单质,反应①是炼铁工业的主要反应,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C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如图转化生成气体E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  
CaCl2+2NaOH═Ca(OH)2↓(微溶)+2NaCl
2NaHCO3(溶液) 
  △  
.
 
Na2CO3+H2O+CO2
Ca(OH)2+NaHCO3═CaCO3↓+NaOH+H2O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NaHCO3溶液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 现象Ⅰ 无明显变化 产生气泡
加入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现象Ⅱ
加入CaCl2溶液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
 
,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
 
,CaCl2和NaOH反应生成Ca(OH)2,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在溶液中也产生沉淀,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
 

(3)实验反思: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一是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二是可以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兴趣小组将15g含NaCl 90%的粗盐(杂质:泥沙、KNO3)提纯并配制NaCl溶液.试回答:
(1)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操作④中除去KNO3杂质最好选用
 

A.热水     B.冷水      C.NaCl饱和溶液   D.KNO3饱和溶液
(3)提纯获得的NaCl仅12g,由实验操作不当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只写一种).
(4)用提纯所得的氯化钠配制100g6%的氯化钠溶液,若实际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可能是
 
(填字母编号).
a、天平砝码生锈并沾有污渍    b、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
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      d、配溶液的烧杯刚用蒸馏水润洗过
(5)若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程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减”)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反思与交流】久置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与延伸】
(3)取10g已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于干燥的烧杯中,并向其中加入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称得溶液的质量为107.8g,请你计算:
①没有发生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②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
(1)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以下做法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是
 

A.加快海底可燃冰开发--避免二氧化碳排放
B.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有效防治酸雨
C.鼓励回收各种废旧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D.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质污染
(2)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如图为CO2参与的一种“碳转化”.

①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CaCO3 B.C2H5OH C.CO
②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CO2+6H2
 催化剂 
.
C2H4+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对着
 
地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课外活动小组拟用如图装置做炼铁原理的实验,同时检测氧化铁的纯度(假设赤铁矿石中不含其他与CO反应的成分)并除去尾气,与Fe2O3反应的CO需纯净干燥.
(1)若按气体从左向右流向时,上述仪器组装连接的顺序是
 
 
 
 
 
 
 
 

(2)装置乙的作用是
 
,装置丙的作用是
 

(3)实验结束时,先熄灭戊处酒精灯,还必须从甲处排出一些混合气体直至试管冷却其主要原因是
 

(4)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5)写出戊实验中的反应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