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图乙中实验①的明显错误是: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漏斗的下端应该紧靠烧杯的内壁;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作用,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a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没有用玻璃棒搅拌;b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
解答 解:活动探究一:(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欲用装置②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合理即可);a;
(2)图乙中实验①的明显错误是: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漏斗的下端应该紧靠烧杯的内壁;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作用,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答案为: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搅拌作用;
(3)图丙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收集尾气;
活动探究二:(1)a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没有用玻璃棒搅拌;故答案为:没有用玻璃棒搅拌;
(2)b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故答案为:③①④;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滤、蒸发和配制溶液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 | |
B. | 在大理石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 |
C. |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 | |
D. |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温度/℃ | 溶解度/g | |||
NaCl | Kcl | NH4Cl | KNO3 | |
20 | 36.0 | 34.0 | 37.2 | 31.6 |
40 | 36.6 | 40.0 | 45.8 | 63.9 |
60 | 37.3 | 45.5 | 55.2 | 110 |
A. |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0 | |
B. | 40℃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 |
C. | 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NH4Cl充分溶解,溶液质量为145.8g | |
D. | 60℃时降温到20℃时,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较多的是K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物质a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物质b | B. | 物质c是二氧化硫 | ||
C. | 物质d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D. | 物质d、e和f中一定都含有氢元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小木棍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变黑 | |
B. |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 | |
C. | 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无明显现象 | |
D. | 尿素和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
A |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 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
B | 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
C | 区别棉线和羊毛线 | 分别灼烧,闻气味 |
D | 除去食盐中的泥沙 | 溶解、过滤、蒸发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