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同学如图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没有看到气泡,松手以后玻璃管内有一段水柱,小明说装置漏气,小华说装置不漏气.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此题涉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作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中学化学实验考查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一般常用加热法检查,原理是通过压强改变,根据出现的外在变化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如图中的装置为最简易的制取气体装置,对于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主要是通过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来进行检验.即如果装置漏气,压强不变化.如果装置不漏气,压强则变化:温度升高或体积变小,压强就变大;温度降低或体积变大,压强就变小.
同意小华的观点,装置不漏气.
理由:因为他先握住了试管,再将另一头放入水中,手刚握住试管时,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此时气体已经溢出,并在另一头进入水中时稳定下来,所以放入水中时没有看见气泡.松手后,试管内温度降低,气体收缩,体积变小,所以将水吸入,在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因此装置不漏气.
点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不要只根据有无气泡来判断,当装置构成的密封体体积较大时,或者外界温度变化不大时,用手捂或热毛巾不易引起空气发生体积变化,可以采用酒精灯直接对装置加热来进一步确认.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往往是先分别配制成溶液,后再进行反应,其原因是(  )
A、在溶液中两种物质才能反应
B、因为它们都溶于水
C、配制成溶液后才能生成不溶性的氢氧化铜
D、配制成溶液后两种物质的粒子易接触碰撞,反应快而且彻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烧杯不能用于(  )
A、配制溶液
B、盛液体物质加热
C、作为反应容器
D、贮存少量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B、冷水变热水
C、白磷自燃D、衣服晾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80℃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析出少量无水晶体,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溶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B、留下的溶液仍然饱和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改变
D、溶液的组成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有密切关系.
(2)图2是 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
 
 
 

(3)图3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有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瓶遗失标签的溶液,为了鉴别这些溶液,将它们编号为A、B、C,
并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现象:加入①A中无色B.C中产生红色B2C2中加入②B2中产生白色沉淀.

(1)写出试剂的名称:①是
 
、②是
 

(2)写出三种溶液溶质的化学式:A
 
、B
 
、C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本实验如果将步骤①与步骤②颠倒,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改进方法
 

(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部分铁架台、铁夹省略),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已知:实验室利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则(都填图中代号):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3)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操作中,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它属于
 
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