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    中用“√”表示正确,用“×”表示错误.
(1)人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空气、火、声音不是物质.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3)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变化着,它们的变化速度基本一样.
×

(6)物质的形状、状态、体积和位置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7)二氧化碳气体能帮助蜡烛燃烧,使蜡烛的火焰越烧越旺.
×

(8)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也不一定发光发热,但一定有新的物质生成.

(9)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会变浅,会产生沉淀物,铁钉会变成红色.

(10)米饭、玉米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11)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2)米饭的味道是甜的.

(1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14)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15)只要物质发生颜色变化,就发生了化学变化.
×

(16)只要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就一定会发生颜色变化.
×

(17)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
×

(18)往猪肉上盖上印,猪肉变蓝色是化学变化.
×

(1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20)火药是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炼丹道士发明的.

(2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分析:此题是一道化学判断类型的题,涉及了物质变化及性质、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好多方面的化学知识.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生活实际经验准确客观的做出判断.
解答:解: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变化的判断一道综合题,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对于(2)(3)(4)(6)(8)(9)(10)(11)(13)(19)(21)主要是针对物质变化的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进行区别.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物理性质;若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对于(1)(5)(9)(12)(14)(15)(16)(17)(17)(18)(19)充分利用物质的组成及其物质变化时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点评:在解答此类题型时,应综合考虑物质的变化特征及其物质的性质的化学知识,也可以举出特例进行逐一筛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中打√或×)
(1)人体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

(2)人体中硒元素含量过高会致癌

(3)正常饮食一般能保证人体必需元素的摄入

(4)人体缺钙元素能导致智力低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中打√或×)
(1)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

(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3)牛奶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醋酸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
填写“∨”或“╳”表示正确与错误.
(1)铁的导电能力比铜强
×
×

(2)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是由于铝具有良好的展性

(3)铁栏杆外层涂料的“银粉”大多是金属银的粉末
×
×

(4)人们佩带的金银首饰、金属纽扣等是利用金属具有美丽的色彩和光泽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
×

(6)我国古代选用金、银、铜作为钱币,从化学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5.1 金属与金属矿物》2010年同步练习(2)(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    填写“∨”或“╳”表示正确与错误.
(1)铁的导电能力比铜强   
(2)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是由于铝具有良好的展性   
(3)铁栏杆外层涂料的“银粉”大多是金属银的粉末   
(4)人们佩带的金银首饰、金属纽扣等是利用金属具有美丽的色彩和光泽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6)我国古代选用金、银、铜作为钱币,从化学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