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元素(填“元素”、“分子”或“原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细铁丝可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
(3)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CO.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举一例).

分析 (1)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
(2)纳米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
(3)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进行解答即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1)
①氧气和一氧化碳都由元素组成的,故填:元素;
②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的,故填:分子;
(2)
①细铁丝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可以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使其与氧气接触;
(3)
①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化学式是:CO;
②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能使地球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
故答案为:
(1)①元素  ②分子  
(2)①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3)①CO(或CO和CO2)     ②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合理均可)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生铁制成铁锅
C.铜丝可用来制作导线D.氢气可做清洁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可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汽油,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将铁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铁丝不燃烧,将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发现有火星四射的现象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解释的是(  )
A.铁的导热性能比铝的好B.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用
C.常用铜、铝而不用银做导线D.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硫酸铜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小明做化学作业的时候遇到麻烦了,请你来帮忙.如图是一张表示物质间反应关系的卡片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够在溶液体系中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B两处的卡片尚未粘贴.请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贴上的卡片是HCl(写卡片中的化学式);
(2)B处卡片中的物质是一种碱(选填“酸”、“碱”或“盐”);
(3)A处卡片中的物质与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4)A处卡片中的物质与B处卡片中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5)你认为下列物质可用来替换“Fe”位置的是②④(填序号,可多选).
①Fe2O3    ②Mg    ③Ag    ④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油井着火,在火焰上方用炸药引发小型爆炸,从而灭火,该灭火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  )
A.隔绝氧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撤离可燃物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甲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请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甲同学:“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二】乙同学:“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丙同学:两种物质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甲、丙两位同学经过讨论后觉得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两位同学的理由是:若氢氧化钠有剩余,则反应后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就不会出现无色的现象,而溶液会变红才对.
(2)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填“>”、“=”或“<”)7猜想一不成立
②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与甲同学方案不同) 方案,验证丙同学的猜想,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从烧杯中取出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溶液变红猜想三: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木柴燃烧B.葡萄酿酒C.冰雪融化D.生石灰吸水放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t1℃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将2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3)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要提纯甲物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将t2℃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