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小燕老师取用一定量样品,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得到白色沉淀甲和无色滤液乙。
写出上述操作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滤时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探究活动一】 奋进小组探究白色沉淀甲的成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白色沉淀甲,滴加足量的稀硝酸
沉淀部分消失
白色沉淀甲中一定含有
       
 
【探究活动二】 智慧小组探究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       ,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Ⅰ
取适量无色滤液乙,加入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无色滤液乙中一定不含       
实验Ⅱ
步骤①:取适量无色滤液乙,加入过量的       溶液,过滤
生成白色沉淀
原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存在该物质
步骤②:取步骤①中的滤液,滴加       溶液
       
 
【反思】 实验Ⅱ中步骤①加入过量试剂的目的是       
【结论】 通过两个小组的共同探究,得出了原白色固体样品含有的成分。
BaCl2+Na2CO3=BaCO3↓+2NaCl     引流
【探究活动一】BaCO3和BaSO4
【探究活动二】NaOH
实验Ⅰ:BaCl2
实验Ⅱ:步骤①:BaCl2[或Ba(NO3)2或CaCl2或Ca(NO3)2 ]
步骤②:无色酚酞   酚酞溶液变红(或FeCl3,产生红褐色沉淀 …)
【反思】除去滤液中的Na2CO3,排除干扰
白色固体中能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钠与氯化钡,二者反应可生成碳酸钡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在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探究活动一】从沉淀部分消失可知沉淀的成分为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和碳酸钡(溶于稀硝酸)。
【探究活动二】从探究一中可知,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硫酸钡、碳酸钠、氯化钡,其可能含有则为氢氧化钠。
实验Ⅰ取适量无色滤液乙,加入碳酸钠溶液,现象“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乙中一定不含氯化钡(因为氯化钡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钡沉淀,与实验现象不符)。
从实验Ⅰ的分析中可知,滤液乙中一定不含氯化钡,则其成分可能会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为了难智慧小组的猜想,还需排除碳酸钠的可能。所以实验Ⅱ:步骤①中应加入的物质是可与碳酸钠反应的过量的氯化钡(为了将碳酸钠完全除去,以排除干扰)。
步骤②的目的是验证滤液乙中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应加入无色酚酞溶液,现象为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点评:本题结合对固体成分的猜想,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燃烧所有条件

B
 
探究铁生锈所有条件

 
C
探究MnO2对过氧化氢溶液
分解速度的影响

 
D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研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经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气泡。硫酸铜溶液中有三种粒子(H2O SO42- Cu2+),小明想知道硫酸铜溶液的哪种粒子能使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加快,请你和小明一起通过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并填写空白:①硫酸铜溶液;②稀硫酸;③      

5%的H2O2溶液         5%的H2O2 溶液           5%的H2O2溶液
(1)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哪一种粒子?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还需要进行实验②和③:
在实验②中加入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_________不起催化作用;
在实验③中加入_______后,会观察到大量气泡,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__________。
(3)如果要确定硫酸铜是催化剂,还需通过实验确认它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是(  )
A.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产生水的现象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B.将足量的铜丝放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以除去其中的O2
C.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D.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加热蒸发25g水,得到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金属铁的知识后,为了解铜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运用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问题,并进行探究。请帮助完成下列有关研究并填写有关空白。
(1)【提出问题】
①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铜能吗?铜与浓硫酸会发生反应吗?
②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铜“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③氧化铁能够被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可以吗?氧化铜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铜吗?氧化铜还有哪些性质?
④有哪些途径可以由铜逐步转变为氢氧化铜?
(2)【查阅资料与问题解决】
①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             之后。 铜能与浓硫酸发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2H2O+SO2↑此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             
②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能“生锈”形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 (OH)2 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铜、氧气、水和             
③氧化铜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被一氧化碳等还原成铜,其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但能与硫酸、盐酸等发生复分解反应形成相应的铜盐;在高温下,氧化铜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由铜转化为氢氧化铜,从化学反应的原理看,可以是流程I:

也可以是流程II:

与流程I相比,流程Ⅱ的优点是                            
还可以有更多的流程。若流程Ⅲ与流程I相比,也是两步反应,但第一步与铜反应的
试剂不同,则流程Ⅲ中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只含有Mg2+、SO42-
B.一定含有K+、Mg2+、Cl-、SO42-
C.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
D.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硫酸镁溶液中的硫酸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
B
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钠固体混合物I
加水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
C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钙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鉴别羊毛织物和涤纶织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右图所示进行模拟炼铁的实验,并对产物成分进行探究。
经初步分析:无色气体A不含有单质气体,黑色粉末B含有两种单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高炉炼铁的原理为:Fe2O3+3CO2Fe+3CO2,请写出反应器中一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化学方程式:                                                 
兴趣小组又分成甲乙两组分别对无色气体A和黑色粉末B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组在分析了炼铁的原理后,认为无色气体A中可能有CO2,也可能有未反应的     
乙组认为黑色粉末的成分中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假设一:只含有铁。 假设二:只含有       。 假设三:以上两种物质都含有。
【实验探究】
(1)为验证甲组的猜想,大家按下图示进行实验(箭头表示气体流向):

当看到Ⅰ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Ⅲ中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可以确定无色气体A的成分为:                     ,Ⅱ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2)为验证乙组中假设三成立,大家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来进行探究
实验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物理方法
 
 
假设三成立
化学方法
取少量黑色粉末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假设三成立
 
写出黑色粉末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反思】
在做甲组的实验中发现其存在一个很不环保的缺陷,请指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一瓶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有白色粉末,他推测该白粉末可能是残留在瓶口的氢氧化钠变质形成的新物质。
(1)为验证自己的推测,他进行了下列实验: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上述实验能否说明氢氧化钠变质了?理由是什么?
(2)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还需做什么实验?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