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下面是同学们制取氧气和探究氧气性质的活动.
(1)图A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仪器a的名称是 . 操作中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在收集氧气时看到气泡从瓶口逸出,应该 , 再将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实验中有些错误操作可能会使试管炸裂,写出为避免试管炸裂的一个正确操作
(2)图B中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实验时,木炭应伸入集气瓶中,防止集气瓶中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

【答案】
(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试管;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收集完毕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合理均可)
(2)碳+氧气 二氧化碳;由上向下缓慢
【解析】解:(1)图A是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气体,试管口有棉花,说明是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排水法收集氧气,观察到气泡从瓶口逸出,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为避免试管炸裂的正确操作是: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试管口向下倾斜;加热时试管不触及灯芯都;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炸裂试管;(2)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 二氧化碳,将烧红的木碳伸入集气瓶中时,应缓慢伸入,可以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集气瓶中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
所以答案是:(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试管;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收集完毕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合理均可);(2)碳+氧气 二氧化碳;由上向下缓慢.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制取装置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才能正确解答此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水的密度约为1g/cm3).

温度/℃

物质

30

40

溶解度/g

NaCl

36.3

36.6

KNO3

45.8

63.9


(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g; 以下实验中:10mL水 x y z
x、y、z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2)将z溶液降温到20℃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保留一位小数);
(3)若使NaCl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4)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图1中烧杯甲中液体会变成红色,烧杯乙不变色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过滤
C.检查气密性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家庭常用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牛奶 B. 酱油 C. 葡萄酒 D. 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 Al B. H2O C. O2 D. 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建设环保型、节约型社会以及垃圾分类回收已成为社会高频词。为此,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做的是

A. 尽量不使用餐巾纸、纸杯等一次性生活用品

B. 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回收并向家人作宣传

C. 为省事多让父母开车接送

D. 努力做到一水多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指出如图所示操作中的错误之处.

(1)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