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的探究,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取样,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如果无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没有变质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如酚酞呈无色,则溶液已完全变质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则可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的杂质

分析 A、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较少,加入的盐酸又是少量的,盐酸会先于氢氧化钠反应,也没有气泡生成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钡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会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解:A、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较少,加入的盐酸又是少量的,盐酸会先于氢氧化钠反应,也没有气泡生成,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色,故B错误;
C、碳酸钠和氯化钡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色,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会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性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在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时,先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然后再证明剩余溶液显碱性,才能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能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为标出).已知D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且与G属于同类
(1)F的化学式为Ca(OH)2
(2)H的用途作建筑材料;
(3)检验E物质中阴离子常用的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4)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烧杯中盛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装有20g硫酸铜溶液,如图所示,放于天平上称量,此时天平平衡.然后将试管内药品倒入烧杯内(试管不取出),恰好完全反应,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一项实验现象:出现蓝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2)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会不发生偏转 (填“偏左”“偏右”“不发生偏转”之一).
(3)试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35.1g.(精确到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如表是KN03和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20406080100
溶解度
/g
KNO313.331.663.9110169246
NaCl35.73636.637.338.439.8
(1)从表中可以获取的一条信息是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2)20℃时,将KNO3不饱和的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增加溶质;
(3)欲配制一定量的NaCl溶液以备稀释使用,你认为40℃时不能(填“能”或“不能”)配制出36.6%的NaCl溶液;
(4)80℃时,把169gKNO3和20gNaCl全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将溶液降温至0℃时,析出的固体及其质量是155.7g.由此得出从KNO3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提纯KNO3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①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②t2℃时,把6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最简比);
③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由大到小关系是B>A>C;
④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方法(写出一种即可).
(2)图2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

①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n的数值是11g;
③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C(填字母).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利用生物发光现象可检测“超微量钙”,此处“钙”是指(  )
A.元素B.单质C.原子D.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用化学符号填空:
(1)两个氢原子2H;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3)表示的粒子是S2-
(4)食醋中的溶质CH3COOH(或C2H4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宏观与微观相互转换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1)从宏观到微观.
①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和H(填符号).
(2)从微观到宏观.

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填“得”或“失”)电子;
②微粒A、B、C、D、E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C和E,A和D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主为NaF;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高压}$CH4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不可能制得相同浓度的甲和乙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