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  )

 

A.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

对于人体必需的元素摄入量越多越好

 

C.

用铁制容器放波尔多液(含硫酸铜)

 

D.

用白醋除热水瓶胆内的水垢


考点: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一氧化碳很难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人体必需的元素摄入量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C、根据铁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D、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一氧化碳很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A错误;

B、对于人体必需元素,我们也要注意合理摄入,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故B错误.

C、配置波尔多夜时要用到氢氧化钙和硫酸铜,铁能置换出硫酸铜的铜,所以配制波尔多液不能采用铁制容器,故C错误;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可除去水瓶胆中的水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化学与生活有关的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的知识,容易出错,解题时要细心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①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C.②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生铁是铁的合金,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称取生铁样品5.8g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所加稀硫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生铁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滴加稀硫酸质量为 5 时,反应恰好完全,此时产生气体质量 是  

(2)计算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0.1%,下同).

(3)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温馨提示:Fe+H2SO4=FeSO4+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结合NaOH、Ca(OH)2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可用来改变酸性土壤的固体是  

(2)从微观角度看,它们的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3)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a(OH)2,可选用的试剂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厨房中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菜刀

B.

瓷碗

C.

塑料盆

D.

木制面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在原子中,质子等于核外电子数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金属腐蚀的快慢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下列条件下,铁钉的腐蚀速度最快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炒菜时加入料酒和食醋,炒出的菜别具香味,其原因之一是料酒中的乙醇(C2H6O)与食醋中的乙醇(C2H4O2)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4H8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是有机物

 

C.

乙酸乙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D.

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想用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石灰水反应来制取少量氢氧化钠.

(1)该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理由是      

(2)有人提出:实验时没有注意药品的用量,所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不纯.

猜想一:只含NaOH

猜想二:含有NaOH和Na2C03

猜想三:      

(3)为了验证猜想一成立,请你根据可选用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填写以下表格.可选试剂:NaCl溶液、稀盐酸、Na2C03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1

 取少量所得溶液于试管中,

      

 证明原溶液中不含有Na2C03

 2

 另取少量所得溶液于试管中,

      

      结合步骤1,猜想一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