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2018届九年级元月调考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已知:①稀硫酸不易挥发,且能与碳酸钠反应,反应的化学和程式为:
Na2CO3+ H2SO4 ==Na2SO4+H2O+CO2↑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和不同的试剂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A 装置中液体为热水,导管口放有一小块白磷;B 装置中的固体为二氧化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为____溶液;C 装置中的液体为冷水,导管口也放有一小块白磷。连接导管 ab。先打开 K1、K2,再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足量的液体后关闭活塞。通过对比 A、C 装置中的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为____。
实验二: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用排水法收集)。
A 装置中的液体为_______;B 装置中的固体为大理石,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为稀盐酸;D 装置中的液体为水。依次连接 BDE 装置,导气管正确的接口顺序为:a______。
实验时,先打开 K1,关闭 K2,再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足量的液体后,关闭活塞。反应一段时间直至观察到______,说明 B 装置中的空气已基本排尽。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就可在 D 装置中收集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
实验三:验证 CO2 与水反应。
A 装置中的液体为紫色石蕊溶液;B 装置中的固体为碳酸钠,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为稀硫酸;C 装置中的液体为浓硫酸;D 装置中的液体为水;E 装置中放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依次正确连接____装置(填装置的字母序号,各装置限用一次)。先打开 K1 和 K2,再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足量的液体后关闭活寒, 观察到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梅溪湖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或判断合理的是( )
A.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取样,先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再滴加酚酞
B.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
C. 鉴别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固体:取样,分别加入适量的水
D. 证明某地雨水为酸雨:用pH计测定雨水样品的pH=6.5,说明该雨水为酸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样品。由下图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可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约为
A. 47.5% B. 21.2% C. 70.7% D. 85.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某同学用PH试纸测得硫酸溶液的酸碱度为pH=0.5
B. 透视检测肠胃疾病时可口服钡餐(BaSO4),钡餐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 用煤炭作燃料时先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酸雨的发生率
D. 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等属“低碳”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用如图所示的3个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实验前后天平不能保持平衡的是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
(2)从微观角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密闭容器内有4种物质A、B、C、D,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燃烧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其中A、B、C、D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是______。
②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_____。
③表中x的值是______。
(3)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Sn)。将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待容器中空气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3。
①锡的常见化合价为+4,则锡的燃烧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②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________(用含m1 m2 m3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有机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图甲是该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饼状图,图乙是该物质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元素A、B、C分别表示氢、碳、氧 B. 该有机物化学式为CH4O
C. 乙中的生成物是两种氧化物 D. 乙中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2CO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小林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林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
I.小林准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处,观察到_____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II.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2)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猜想1: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 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 | 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均为5 mL | _____ |
② | 分两次进行实验 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二次__________ |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6 mL 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 mL |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
(3)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实验②中第一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__ mL。
(5)实验②中横线部分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实验反思)
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加入过氧化氢酶 | 不加过氧化氢酶 | |||||
反应温度/ ℃ | 25 | 37 | 42 | 25 | 37 | 42 |
收集到气体体积/ mL | 39 | 56 | 34 | 5 | 5 | 5 |
(6)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 N2、O2等均匀混合
C. 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 N2、O2的体积比约为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