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乙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试管甲和乙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析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是氢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试管甲与电源的负极相连,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试管乙与电源的正极相连,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试管甲和乙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实验室区分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或操作完全错误的是(  )
 ABCD
 酒精和水 空气和二氧化碳汞和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方法一品尝带火星木条看状态看颜色
方法二点燃 燃着的木条看颜色是否溶于水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钠的元素符号是NaB.钠的原子序数是11
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D.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制取CO2
B.
监控气体流速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验证O2的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B.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M元素的单质是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发展较快,用途较广的有色材料,如可做火箭头、导弹点火头、航天器元部件及照明弹等,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该原子中x的值是12.
(2)M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C(填字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M元素的离子符号是Mg2+
(4)M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Mg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B.该反应能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镁原子2Mg;②铁离子Fe3+;③水中氧元素显-2价H2$\stackrel{-2}{O}$;④铵根离子NH4+
⑤2个碳酸分子2H2CO3;⑥光合作用得到的单质是O2;⑦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A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实验小组利用图6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实验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写出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stackrel{点燃}{→}$五氧化二磷.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后缩小.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减小;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
(4)测锥形瓶内空气体积的操作方法是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5)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