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活中常有误食亚硝酸钠(NaNO2)中毒事件的报道,这是因为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工业用盐中常混有亚硝酸钠的,有关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部分资料如下:
化学式 | 颜色状态 | 酸碱性 | 加热 | 滴加稀盐酸 | 滴加硝酸银溶液 |
NaCl | 白色固体 | 中性 | 受热不分解 | 无明显变化 | 生成白色沉淀 |
NaNO2 | 白色固体 | 弱碱性 | 320℃以上分解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生成红棕色气体 | 无明显变化 |
(1)用化学用语填空
标出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硝酸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
(2)从NaCl可以得出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1条)
(3)根据上表中资料,鉴别这两种白色固体的方法共有__________种。
(4)任选一种鉴别氯化钠和亚硝酸钠,写出实验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g+、NO3- 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合理即可) 4 分别取少量两种固体于两支试管中,同时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白色固体是亚硝酸钠;若溶液无色,为氯化钠(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硝酸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Ag+、NO3-;(2)从NaCl可以得出的信息有: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合理即可);(3)由表中信息分析可知:两者的酸碱性不同、加热出现不同的现象、滴加稀盐酸出现不同的现象、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不同的现象,以上四种方法都可以鉴别两种物质;(4)可利用两种物质酸碱性进行鉴别:分别取少量两种固体于两支试管中,同时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白色固体是亚硝酸钠;若溶液无色,为氯化钠(合理即可)。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②③属于同种元素,且化学性质相似
B. ④结构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则核内中子数为11
C. ③结构的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是第3周期,且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 ①④结构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可形成A2B型的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 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造燃料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
(1)根据上图物质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使用单原子催化剂能提高生成物的产量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C.生成物甲醇属于有机物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分子构成.
(2)根据上图写出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造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合成气(CO和H2)在不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合成不同的物质.如果仅用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到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尿素[CO(NH2)2]B.葡萄糖(C6H12O6) C.甲醛(C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的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倾倒CO2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B: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21%的原因可能是(只答一条):____________.
(3)实验C: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实验D: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__,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人体可以从水果和蔬菜中摄取________,该类物质需要量很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2)如图是某儿童补铁药品的部分说明。说明中的“铁”指的是________(填“单质”、 “元素”或“分子”)。
(3)某些食品的近似pH如下:
食物 | 苹果汁 | 葡萄汁 | 牛奶 | 玉米粥 |
pH | 2.9~3.3 | 3.5~4.5 | 6.3~6.6 | 6.8~8.0 |
其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胃酸过多的人应食用___________。
(4)农业上用石灰乳和硫酸铜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宜用铁质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化学实验室有足量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和很少量高锰酸钾。现需要用这些药品制取多瓶氧气。
(1)小明设计的方案是:
步骤l:用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锰,实验流程如图18所示:
操作X是 ,制取二氧化锰的目的是 。
步骤2:在步骤l的基础上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所需氧气。在图19所示装置中,可选用的一组装置是 (填写序号)。
用这种方法收集氧气,判断氧气已经集满的现象是 。
(2)小红将高锰酸钾固体直接与适量氯酸钾固体混合加热,也制得了所需氧气。写出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离不开实验,以下是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组装一套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仪器下方的字母,下同),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选择F收集二氧化碳导管要插到集气瓶底部的原因是___。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除需增加酒精灯外,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_______。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用图H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填“a”或“b”)端导入。
(4)碘化钾(KI)是白色固体,保存不当会被氧化为单质碘(I2)而泛黄变质。化学小组查得以下资料:Ⅰ. 对于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甲:4KI+O2+2CO2=2K2CO3+2I2;乙:4KI+O2+2H2O=4KOH+2I2;
Ⅱ. 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为探究碘化钾变质原理的合理性,开展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1] 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把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能得出“反应甲是造成碘化钾变质的原因”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
[实验2] 按上图左边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
③据此现象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3]按上图右边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查阅文献获知,常温下某些气体和固体反应需在潮湿环境中进行,化学小组据此改进实验,很快观察到固体泛黄的现象。④简述化学小组改措施: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⑤根据上述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碘化钾固体泛黄变质,是碘化钾与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英、小明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图1的①--⑤个实验,
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试管②③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实验④在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如何才能确定实验④反应的发生_______。
(3)写出实验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从粒子的角度分析,此化学反应能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实验结束后,小英依次将试管④⑤的废液缓缓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如上图2),观察到废液缸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通过废液缸中出现现象,经过讨论确定,试管④⑤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别是:试管④ ___________ 、试管⑤________________。
(4)小英将废液缸中物质进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欲探究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小英分析得出无色滤液中一定不含HCl,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过滤出的无色滤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 ①NaCl; ②NaCl和CaCl2; ③NaCl 、CaCl2和Na2CO3; ④NaCl和Na2CO3。小明认为猜想_________一定不正确。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小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2不成立 |
小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_溶液 | 有沉淀生成 | 猜想______ 成立 |
(表达与交流)两位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氧化锰可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氯化铁也可以。氯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历程如下:
(1)写出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Ⅰ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
(3)H2O和H2O2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通过题目中的信息,你对催化剂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