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许多变化都能产生热能,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力发电 B. 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C. 火力发电 D. 电暖气取暖
C 【解析】 A、水力发电的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成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将太阳势能转化成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火力发电是煤的燃烧,煤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电热器取暖的过程中电能转换成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盘锦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现有一小包白色固体,其中含有氧化钠和少量的氯化钙、硫酸钠。为了除去氯化钙、硫酸钠,得到纯净的氧化钠固体,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过程 |
溶解 | 将白色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A。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
除杂 | 第一步: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加入过量的氧化钡溶液,目的是_ 第二步:充分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增多。 第三步:待上述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__(填操作名称),得到澄清的溶液B和白色沉淀。溶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 |
蒸发 | 向溶液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___时,停止加热,即可得到纯净的氧化钠晶体。 |
(反思)有关物质除杂的问题,除了要选择正确的试剂,还要注意所加试剂的顺序。若将除杂操作中第一步和第: 步的顺序颠倒,后果是________。
搅拌Na2SO4+BaCl2BaSO4↓+2NaCl氯化钡碳酸钠过滤碳酸钠和氯化钠较多的固体时 【解析】 (1)溶解过程中的玻璃棒起搅拌作用。 (2)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后,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 (3)反应中为了除去溶液中的硫酸钠,需要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4)第一步反应后溶...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知识点归纳全部正确的是
A | 性质与用途 | B | 组成与结构 |
①N2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在实验室中干燥氨气 ③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 | ①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②CO与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③钠元素与氯元素的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核内质子数不同 | ||
C | 消防与安全 | D | 生活与健康 |
①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应先做灯火实验 ②存放易燃物时,不能堆放的过高过密③发现燃气泄漏,应及时打开排气扇 | ①霉变的大米不能食用 ②多吃加碘盐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③重金属盐中毒可及时服用大量牛奶解毒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 A、浓硫酸可以与氨气反应,故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氨气,故错误; B、①金刚石与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不同;②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O与CO2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③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故钠元素与氯元素是不同中元素,故B正确; C、①久未开启的的地窖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时,应先做灯火实验,防止窒息死亡;②易...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测试 题型:简答题
(题文)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为电解水的装置图,试管①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
(2)B操作集气瓶中既无水又无细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3)用C操作量取水的实际体积会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D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氢气集气瓶炸裂偏小导管断裂或试管破裂 【解析】 (1)图A为电解水的装置图,试管①中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 (2)B操作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既无水又无细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集气瓶炸裂; (3)用C操作量取水,是俯视读数,实际体积会偏小; (4)D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导管断裂或试管破裂。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测试 题型: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⑴物理性质: ;
⑵化学性质: ;
⑶用途: ;
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
淡蓝色气体 强氧化性 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解析】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故物理性质是: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毒性等,故其化学性质是臭氧的强氧化性;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臭氧可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下列探究没有意义的是( )
A. 探究高温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B.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C. 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 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C 【解析】 A、在高温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物中可能有一氧化碳,故选项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氢气,故选项正确;C、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故选项错误;D、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猜测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故选项正确。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金属冶炼 B. 雕刻印章 C. 高粱酿酒 D. 烧制陶器
B 【解析】 A、金属冶炼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雕刻印章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高粱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烧制陶器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大连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
A. 金刚石 B. 汞 C. 氢气 D. 氯化钠
C 【解析】 根据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和物质的类型分析判断。 A、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汞是一种单质,它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D、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试卷-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如下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B. 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 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C 【解析】 甲物质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 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可知,每2个甲物质的分子发生反应,生成1个丙物质的分子和3个乙物质的分子。 A、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丙由元素B组成的单质;故A正确; B、物质甲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甲是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B正确; C、化学反应...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