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物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 氧化汞、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这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C.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种类不同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金属钛(Ti)是重要的航空航天材料。Ti可以用TiO2与Si共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O2+Si SiO2+Ti.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Si在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该反应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 TiO2在反应中失去氧,体现氧化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2019学年九上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流程题
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太湖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2)操作②向液体C中加入_____,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此过程主要发生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桐城市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
图1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了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应先点燃___处(填“A”或“B”)的酒精灯。
(2)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乙同学认为甲装置有待优化,如尾气可先储存在瓶内,然后再处理,图2是他设计的贮气瓶。
①a、b两管应如何伸入,请将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
②尾气应从___(填“a”或“b”)端管口通入(其他装置略).
(4)丙同学提出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他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试对此作出评价。你认为丙同学的设计是否有必要:_______,理由是___.
(5)如果开始时通入的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实验目的?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桐城市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桐城市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中,验证物质的性质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物质溶解 B.
鲜花变色
C. 石墨导电 D.
金属刻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半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CO2、N2和水蒸气。工业上用半水煤气合成氨(NH3)的过程如下所示。
(1)过程Ⅰ中,反应为CO + H2O H2 + CO2,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
(2)过程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将煤通过一定方式可转化为汽油,乙醇(C2H5OH)和气体燃料。乙醇可用作燃料,我国已经推广使用一种车用乙醇汽油,这种汽油的燃烧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较少。请计算:
(1)69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若69g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则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可在燃气泄漏时及时发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的化学式为SO2
B. 每个乙硫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的
C. 乙硫醇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
D. 乙硫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