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湿衣服晾在有太阳的地方比晾在没有太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
C.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构成新的分子

分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其质量和体积较小,分子能分解为原子,但原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分子的特征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答 解:A.分子的不断运动导致远处能闻到花香,故A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所以湿衣服晾在有太阳的地方比晾在没有太阳的地方容易干,故B正确;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原因,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温度越低,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小,与分子体积大小无关,故C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解为原子,原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原子能构成新的分子,所以水电解时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从微观方面考查了分子的特征及性质,明确分子的特征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CO2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B.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C.吸入的空气中不含CO2
D.呼出的气体全部是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该石灰石样品20g,把60g稀盐酸分三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表格(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1)表中m的数值为15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67.5%.
(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2的总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实验次数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剩余固体的质量/g
120m
22010
320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化学用语可简洁地记录、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填写:
(1)2个水分子2H2O;         
(2)氯酸押KClO3
(3)组成氣化钠的微粒Na+、Cl-
(4)水在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H、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现有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稀硫酸三种无色溶液,可用下列四种试剂进行一次性鉴别,你觉得不可行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B.pH试纸C.Na2CO3溶液D.无色酚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同学们都能解释红色固体物质的出现,请你写出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Fe+CuSO4=FeSO4+Cu.但却对气体的生成产生了疑问,这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O2、S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较简单的检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的气体中若复燃说明是氧气.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3)甲、乙同学实验的结果表明气体中既不含O2也不含SO2.丙同学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推测气体是H2
[实验探究]丙同学为了检验H2,收集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且管口略向下倾斜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听到很小的声音.然后再将气体用带尖嘴的导管导出点燃且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气体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觉到发热.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的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思维拓展]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酸性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的仪器或用品合理的是(  )
A.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为5.75B.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5.20毫升盐酸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克氯化钠D.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探究过程如下(注: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解);
步骤Ⅰ: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Ⅱ:向b中加入质量为mg的石灰石样品粉末,由注射器a向b中缓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至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时,夹紧弹簧夹,立即移除d中导管,准确读数取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
步骤Ⅲ:将b中剩余固体经过滤等操作,准确称量并记录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ng.
步骤IV:该小组的甲同学根据反应前后b中固体物质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乙同学认定量筒内测得水的体积即为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并利用该气体在常温下的密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得到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步骤Ⅲ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写出据此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frac{m-n}{m}$×100% (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3)通过误差分析,兴趣小组发现乙同学所用数据不可靠.造成该数据不可靠的原因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
①步骤Ⅱ中移出d中的导管内留存有水,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②二氧化碳有少量的溶解,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继续分析】你若还有关于乙同学所用数据不可靠的原因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请继续写在下面
③步骤Ⅱ中,反应可能放热,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④注入的稀盐酸占有一定体积,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现象或操作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现象或操作分子特性
A水通直流电产生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
B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
C桌子上的水滴一会儿没有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D充满气的车胎不易压缩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