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观察A 、B 两幅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分子原子的知识分析比较A 、 B装置
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情况
(2)在图乙电解水的装置中,导线A连接的是电源的 极,小明推测“a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b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_ (填序号,下同)环节,还需要 _________ 来进行验证。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并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E.反思与评价 F.表达与交流
(3)要验证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现象是
说明a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若试管a内集到的气体为5mL,则b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为 mL。
若氢原子模型用表示,氧原子模型用表示,则构成a试管中气体微粒的
模型可表示为
A. B. C. D.
(4)写出乙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
反应类型是 ,这一反应是将 能转化成 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该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含有的化学能之和比反应前水所含的化学能 (高、低)。因为
(5)用化学符号填写:在乙装置实验中,变化的微粒是 ,不变的微粒是 ,生成新的微粒是 。由此我们可知分子、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6)关于通电分解水实验,获得的结论正确的有(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改变
D.生成氧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空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7)水通电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气,因为燃烧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 ,这一过程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由氢氧化钠(NaOH)和过氧化钠(Na2O2)组成混合物,并检测出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那么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 | 46% | B. | 57.5% | C. | 58.4% | D. | 无法计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它们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C是无色液体,B、F、G是无色气体,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D是黑色固体,E在纯净的B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推断物质的化学式:D ;G ;H .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符号表达式:①B→F ;②B→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D.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红色絮状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列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B.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C.:“+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水是生命之源。
甲 乙 丙 丁
(1)电解水时,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甲图b试管中的电极上现象是 ;用___________来检验甲图a试管中的气体。通过该实验得出结论是 ,除此之外,还能通过 实验得出相同结论。
(2)图乙是某同学自制所示简易净水器,活性炭放在 处(填“A”或“B”); 人们常用 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常用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为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填下面的选项)。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 D.②①④
(3)用简易装置丙制取蒸馏水,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作用是 ;
实验结束时,应先 (填“a.取出试管”或“b.熄灭酒精灯”)。
(4)丁装置实验现象是 。
(5)请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有下列实验装置图,结合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
| ||||||
| ||||||
A B C D E F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③ 。
(2)实验室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装置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F装置通过排水法来收集氧气,F装置的处理 。
(3)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则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 ,在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 ,这是为了 。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③实验室用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反应物混合加热可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则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组合可以选用 。小芳将收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