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化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世界上最黑的物质“超级黑”,它是用比头发丝细一万倍的碳纳米管制造的碳单质,其传导热的效率为铜的 7 倍,坚固程度为钢的 10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级黑”说明碳单质都是黑色
B.“超级黑”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
C.“超级黑”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燃烧
D.“超级黑”是一种新型的金属材料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节基础练习 题型:填空题
将一定量的锌粉放入稀盐酸、氯化亚铁、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 过滤,再向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固体是___;滤液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四节基础练习 题型:单选题
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A. 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用于腌制火腿 B. 在煲好的鸡汤中放入适量的加碘食盐
C. 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 D. 霉变的大米经过反复蒸煮后食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四节基础练习 题型:单选题
化学与生产、生活等紧密相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用工业明胶制造盛放药品的胶囊
B.如果家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进行排气
C.人体缺钙往往引起骨质疏松,所以饮食中我们必须大量摄取钙元素
D.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可撒适量的熟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中档难题提升题 题型:填空题
据《环境报》报道:煤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重要能源,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的效果,在城市里可将煤加工成“煤气”,但“煤气”并不是“煤的气体”,其主 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等.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不 溶于水.使用时可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能让它泄漏,否则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死 亡;而且泄漏出来的气体一旦遇明火或电源易发生爆炸.煤气厂常在煤气中加入 少量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空气中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
(2)写出乙硫醇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3)在煤气中加入少量乙硫醇的目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中档难题提升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图所示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①:用墨绘制的古画保存至今——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 图②:往鱼缸里不断通入空气,增加水中含氧量——氧气不易溶于水
C. 图③: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D. 图④:用等大的力拉伸和压缩弹簧,弹簧形状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中档难题提升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碳能够制汽水,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
C.干冰能作致冷剂是因为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的热
D.二氧化碳能做温室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三节基础练习 题型:填空题
(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________.
(2)生活中的自来水是软水,通常加肥皂进行验证,其现象是______.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进入家庭.汽车车体表面的防锈措施 主要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流程题
自来水厂净化河水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
A河水 B蒸馏水 C澄清石灰水 D自来水
(2)图中I加入的絮凝剂常用明矾,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图中Ⅱ可以除去河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Ⅲ加入的物质X是__________(填名称)。
(5)图中Ⅳ加入的Cl2可杀菌、消毒,反应方程式为,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左到右依次为_______________。
(6)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请写出一个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