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面是各容器中充满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化合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化合物,抓住化合物中至少两种元素,且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解答:解:A、有两种原子,并且每一种原子构成不同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又因为由两种原子构成,所以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从图示可知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
D、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又因为由一种原子构成,所以属于单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应抓住概念的要点来判断物质的类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        ②只有CO2     ③只有O2  ④CO和O2的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精英家教网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装置B中浓硫酸可以用作干燥剂,用于吸水.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
 
,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1]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4)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炭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mc
mo2
)
(
mc
mo2
)
,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
mc
mo2
)
 
(
mc
mo2
)
(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探究题(四) 题型:探究题

(10无锡3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     ②只有CO2   ③只有O2     ④CO和O2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②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      

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l】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承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I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问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碳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 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时,则 (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面是各容器中充满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1. A.
  2. B.
  3. C.
  4.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南五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是各容器中充满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