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B.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
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临沂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现有①黄瓜;②面粉;③菜籽油;④加碘盐;⑤矿泉水五种食物,其中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_____、提供维生素的是_____、提供脂肪的是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共同体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干冰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 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调研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1世纪起,铁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工业上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制得金属铁。
(1)如图回答问题:
①加热一段时间后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你认为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
(2)某钢铁厂用1000t80%的赤铁矿冶炼生铁,最终能得到含铁97%的生铁多少吨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调研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学习让我们有很多收获,下列归纳总结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 B.认识物质俗名 |
①均衡营养,不挑食、不偏食 ②不购买、不食用三无或过期产品 ③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对人体有害 | ①熟石灰﹣﹣氢氧化钙 ②纯碱﹣﹣氢氧化钠 ③干冰﹣﹣氧化碳(固体) |
C.安全与自救 | D.化学与资源 |
①在通风不畅的环境用煤取暖易导CO中毒 ②身上着火后就地打滚是利用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③火灾发生后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 ①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 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业产量 ③塑料、合成纤谁和合成橡胶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北省枣阳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_____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 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 猜想③成立 |
[反思评价] 有同学提出将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北省枣阳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铜和稀硫酸 B. 铜和硫酸亚铁溶液
C. 氢氧化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D. 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原名校联考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一废旧电器部件含有Zn、Fe、Cu三种金属,若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滤液为浅绿色,则滤纸上的固体中一定有______,可能有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铝离子___________; (2)小苏打_____________;
(3)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