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1)碳酸钠俗称_____。
(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_____。
(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
Ⅱ、索尔维法: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原理如下: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
实验操作如下:
①关闭K1,打开K2通入NH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K1通入CO2;
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K2停止通NH3,一段时间后,关闭K1停止通CO2;
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加热得到较纯的碳酸钠。
(5)装置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6)装置中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_____,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
(7)实验过程中浓氨水滴在生石灰上可以得到大量氨气的原因是_____,这样制取氨气的优点是_____。
Ⅲ、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以“科技兴邦、实业救国”为巨大动力,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答案】纯碱/苏打 Na2SO4+4CNa2S+4CO↑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有利于充分、迅速反应 产生的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 NaHCO3+HCl=NaCl+CO2↑+H2O 平衡装置内气压 避免氨气逸出污染环境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分子运动加快,使得氨水挥发出大量氨气 操作简便
【解析】
(1)碳酸钠俗称为纯碱或苏打。
(2)在高温条件下,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4CNa2S+4CO↑。
(3)③中的碳酸钠和硫化钙混合进行“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有利于充分、迅速反应。
(4)吕布兰法有明显不足,例如碳有高温条件下与硫酸钠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或者是浓硫酸与氯化钠反应产生酸性氯化氢气体,污染环境。
(5)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变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
(6)装置中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连通,故它的主要作用是平衡装置内气压,以免瓶内气压过大,把瓶塞弹出。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可以吸收氨气,避免氨气逸出污染环境。
(7)实验过程中浓氨水滴在生石灰上可以得到大量氨气,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分子运动加快,使得氨水挥发出大量氨气。这样制取氨气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含氟牙膏可以保护我们的牙齿。我校化学项目学习小组对此真实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牙齿表面有一种含钙化合物保护层。
②鸡蛋壳主要成分是CaCO3,其他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
③鸡蛋壳、牙齿都能与含氟牙膏形成更耐酸的氟化钙。
(实验一)先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方法是______。取0.5g鸡蛋壳放入锥形瓶中,用注射器抽取20mL 3.5%的盐酸(模拟形成龋齿的酸境),可观察到鸡蛋壳表面有大量气泡生成。检验上述反应产生的气泡成分的方法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
(实验二)另取0.50g蛋壳,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后加入锥形瓶中,用注射器抽取______的盐酸进行实验,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2所示。
(1)图1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2)根据实验二所得数据分析,含氟牙膏______(填“能”或“不能”)预防龋齿,理由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2.6g,其中含氧元素4.8g,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37g氯化钠溶液。计算: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40℃时,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1.2%
D.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年”。
(1)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填字母);
A门捷列夫 B屠呦呦 C拉瓦锡 D侯德榜
(2)图甲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甲中,铝元素的信息有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
②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电子(填“得到”或者“失去”),请写出铝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③图乙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填字母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化学实验课进行酸碱盐的性质实验。
〖实验一〗自制酸碱指示剂
(1)取少量紫包菜和白菜叶剪碎后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溶液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滤出,观察到紫包菜汁液为紫色,白菜汁液为无色。分别装好待用。
(2)取四支试管分别用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如图。
记录如下:
NaOH溶液 | 稀盐酸 | |
紫包菜汁液 | ①绿色 | ②红色 |
白菜汁液 | ③无色 | ④淡黄色 |
你认为两种汁液中,更适合做酸碱指示剂的是 。
(3)再用苹果汁进行相同实验,紫包菜汁液变红色,白菜汁液变淡黄色。则苹果汁溶液显 性。
〖实验二〗探究碱和盐的性质
第一组学生进行CuSO4、NaOH溶液的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Na2CO3溶液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三〗废液再探究
〖实验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废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兴趣小组同学对废液进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
【提出问题】
滤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做出猜想】
滤液中一定含有 ,还可能含有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滴加紫包菜汁液,溶液显绿色。
(2)继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变成红色,无气泡和沉淀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 。根据(1)(2)判断滤液中一定含有 。
(3)为最终确定该滤液的组成,还需补充的实验是: ,观察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该无色滤液的组成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若用装置A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若要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其收集装置应选____;待收集完毕后应先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用收集好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发现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实验制取CO2,为了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选择最佳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若用G装置收集CO2气体,气体应从________端(填“c”或“d”)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均会变稀,这是为什么_________?
(2)因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用语), 故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也因为构成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请举个例子 ,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
(3)探究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验证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2和CO。
①AB装置中应分别盛放什么试剂__________?
②若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O,可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__________?
③写出D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称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与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 5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 lg (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