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氯化钠(NaCl) 和硝酸钾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20℃时甲乙两个烧杯中各有100g水,分别都加入质量为m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温度(℃)

10

20

40

60

80

溶解

/g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1)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

2)甲中溶解的物质是__________

3)常温下配制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若将甲、乙烧杯中的溶液都升温到40℃,所得溶液均不饱和

B 若将甲、乙烧杯中的溶液都降温到10℃,可能都会有固体析出

C 若向甲中加入20g水,则甲中的溶液一定变为不饱和

D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答案】硝酸钾 硝酸钾 量筒、玻璃棒、烧杯 ABC

【解析】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故分别都加入质量为m的固体,硝酸钾中有固体剩余,甲中溶解的物质是硝酸钾;

3)常温下配制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需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

4)根据试题可知,甲在20摄氏度有晶体析出,乙没有;结合溶解度分析可知应该为:31.6g>固体质量>36g

A、若将甲、乙烧杯中的溶液都升温到40℃,乙溶液是不饱和,甲溶液也是不饱和,选项A正确;

B、若将甲、乙烧杯中的溶液都降温到10℃,甲中本身就饱和故降温一定有固体析出,乙溶液可能有固体析出,选项B正确;

C、若向甲中加入20g水,按照溶质质量最多为36g计算,则甲中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所以甲一定还不饱和,选项C正确;

D、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选项D不正确;

故选AB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C俗称纯碱,F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AD的化学式:A______D______

2C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图中物质相互间发生的反应。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实现,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丙是单质,则甲可能是_____(填化学式),丙乙转化的化学化学方程式_____

2)若甲是一种黑色固体,乙和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写出丙乙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若甲是纯碱,乙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则丙可能是_____(填化学式),写出乙丙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CO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Fe2O3_____(请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2)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

(4)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_____

(5)钢是通过生铁炼制成的,在炼钢的过程中用纯氧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内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三位同学分别选择了三类不同物质,实验如下:

1)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甲:取样少许加入稀盐酸到一定量后有气泡产生;乙:取样少许加入CaOH2溶液,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丙:取样少许加入CaCl2溶液,看到了与乙同样的现象。三位都得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结论。

3)他们把各自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内后,发现呈白色浑浊状,由此推知废液中含有的不溶物是_____。过滤后,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

4)为鉴定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取少量滤液加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

5)为了除去变质所产生的杂质而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可以选用的试剂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CaC12 滚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I:只有CaC12 猜想II:有__________

猜想III:有CaC12和Ca(OH)2 猜想IV:有CaCl2、HCl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IV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通入CO2

滴加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III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____________。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少量

较多

很多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加入足量盐酸

________,白色沉淀________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B

加入足量水

白色沉淀________

猜想二不正确

C

加入适量稀硝酸

白色沉淀消失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维生素C(简称Vc,又名抗坏血酸,化学式(C6H8O6)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易被O2I2(碘)氧化,请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Vc属于_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2)用某制药厂生产的Vc片(每片含不溶性辅料及0.1gVc)配制2%Vc溶液若取5Vc,应大约取蒸馏水_____g

3Vc易被O2氧化,探究温度、露置时间对Vc溶液中Vc含量的影响

测定Vc含量的原理,往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呈_____色。然后逐滴加入Vc溶液,由于Vc能被碘氧化,当溶液的颜色褪去,说明碘与Vc恰好完全反应。

采用控制交量法进行实验,测定结果如图。能获取的信息__________

4)根据获取的信息分析,为确保更多地摄入Vc,食用富含大量Vc的蔬菜和水果应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利用它与液氨的反应可减少其排放。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 反应中涉及到的含氮化合物有3

C. 发生反应的液氨和一氧化氮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 参加反应的液氨与生成水的质量比为17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