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关于单质碳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单质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高温时单质碳跟二氧化碳不能反应   

D.高温时碳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一含有纯碱的食盐样品,为了测定其中碳酸钠的含量,某同学称取30g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100g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气体全部逸出,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123.4g(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

(1)反应中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气体中均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一组

是(  )

A.H2、O2、CO2              B.H2、O2、CO

C.H2、SO2、CO                        D.O2、C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用盐酸验证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已变质

C.用盐酸除去石灰水中的少量CaCO3      

D.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少量铁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图是实验室依次制备、收集、验证、验满CO2的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②   ▲  

⑵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发生装置为   ▲  ;装置F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⑶小丫在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CO2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讨论】小丫认为易拉罐变瘪,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小敏认为此结论不合理,还需进一步验证,验证方法是   ▲    ;易拉罐为什么又后鼓起来?是不是反应又产生了气体,该气体的成分?

【提出猜想】a.可能是CO2      b.可能是   ▲  

【查阅资料】①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②铝不仅与酸反应,还能与碱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X↑

【实验验证】①将易拉罐口打开,迅速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罐口,发出“噗”的一声,产生淡蓝色火焰,片刻后熄灭。证明猜想  ▲  成立;

②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无明显变化。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产生气泡。该步实验的目的是  ▲ 

【结论】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思与应用】在生活中铝制容器不能用来盛装酸性物质,也不能盛装  ▲  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熟石灰又称为消石灰                B.熟石灰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或结论

A

除去铜粉中含有的少量铁粉

将混合固体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B

鉴别①CuSO4溶液②稀H2SO4③NaCl溶液④NaOH溶液

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就能鉴别,且鉴别的顺序为①④②③或①④③②

C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D

鉴别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H42SO4溶液

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分别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氢气和氧气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宏观描述。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该反应的的文字表达式:                                          

⑵除化学方程式本身表示的意义外,从上图中你还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

                                    ;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