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锌是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B.锌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0
C.锌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为8D.锌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锌的原子核外有30个电子,故正确;
C、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0=2+8+X+2,X=18,故错误;
D、锌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他们首先进行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a端液面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然后放入药品进行实验探究,一段时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
但有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理由可能是铁钉浸泡在食盐水中,有可能是铁钉锈蚀与食盐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B.M、N都不是易溶物质
C.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D.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2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m、n的值分别为34、6;
(2)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4周期,硒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e.
(3)M2-与Ne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M 元素的名称为硫.已知M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M 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a-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气体制取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实验活动,请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利用BD装置的组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它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会生成白色沉淀,这白色沉淀是碳酸钙.
(3)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做如下实验:在12.5克的鸡蛋壳中滴加40克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固体与液体混合物48.1克,求:
①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4.4克.
②鸡蛋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氧气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7.817.6000
反应后质量/g008.85.4m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苯是一种有机物
B.物质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表中m的值为11.2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防治碘缺乏病日”的主题是“坚持食用碘盐,预防出生缺陷”.据了解,有些偏远地区不少人受到碘缺乏病威胁,这是源于碘盐每500克售价1.2元,不加碘的私盐往往0.5元就卖.巨大的利润驱使不法分子走街串巷,将这些非碘盐直销到偏远地区、农村.
(1)资料表明:炒菜爆锅时加碘盐,利用率为10%;中间时间放碘盐,利用率为60%;出锅时放碘盐,利用率是90%;拌凉菜时放碘,利用率是100%.据此,请你在加碘盐包装袋上“食用方法”一栏里拟定应出示的文字(控制在15字内)在炒菜时,等到菜快熟了再加碘盐.
(2)一种测定含碘量的化学原理是:KIO3+5KI+3H2SO4=2K2SO4+3I2+2H2O,I2+2Na2S2O3=2NaI+Na2S4O8,从碘元素考虑,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共同的特点是碘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请你根据你的理解,将“氧化还原反应”用画图画在如图合适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
(2)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干燥的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B、C(填序号,下同).
(3)CO2也可以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AD.
(4)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止水夹a和c,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稀盐酸至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浸没在液面下时停止.
(2)当观察到烧杯中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进行的操作是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关闭活塞b,轻轻振荡集气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混浊液体从导管倒吸入集气瓶中,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3)小红认为仅做上述实验有不足之处,应利用如图装置做一个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只需将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即可水.
(4)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应在实验前对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验(不另加仪器),方法为打开止水夹a(关闭活塞b和止水夹c),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水至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浸没在液面下,继续加水,此时长颈漏斗中有一段水柱高于锥形瓶内液面,放置一段时间,液面不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