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2017雅安)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他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小明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后,将家里制作馒头用的白色粉末带到实验室与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测得溶液的pH>7,说明溶液呈________性。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可用于制作发面食品。
(2)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碳酸钠很稳定。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碳酸钠
猜想Ⅱ: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甲乙兴趣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甲组方案:如图,取适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将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加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Ⅱ正确。写出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乙组方案:用如图所示装置作为反应容器,准确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以判断白色粉末的成分。
分别向盛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白色粉末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 锥形瓶内物质 | 最终得到CO2体积 /mL | |
名称 | 质量/g | ||
① | 碳酸钠 | a | V1 |
② | 碳酸氢钠 | a | V2 |
③ | 白色粉末 | m | V3 |
实验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表中m=________g;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猜想Ⅱ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反思应用)
(1)甲组方案中,无法判断白色粉末是否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乙组方案可以判断,如果是两者的混合物,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家中制作馒头、面包时,将面粉发酵(产生有机酸),再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使馒头、面包松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碱
a V3=V2 V1<V3<V2 白色粉末与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室,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
【解析】
测得溶液的 pH >7, 说明溶液呈碱性。【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实验①中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均为a g,为了便于比较,取白色粉末的质量也应为a g;如果实验测得的气体中V2= V3,则说明白色粉末是碳酸氢钠。【反思应用】(1)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白色粉末如果是两者的混合物,则产生气体的体积V1<V3<V2。(2)面粉发酵会产生有机酸,白色粉末与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室,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b.氯化钙、氯化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①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①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②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沉淀是如何形成的: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③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 ||
实验现象 | 溶液变红 | 产生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 |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 清液中有碳酸钠 |
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上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大多数厨师有个工作经验:炒菜时,又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中的乙醇生成乙酸乙酯。下表中是几种常见的酯,请完成下列问题:
酯的名称 | 甲酸甲酯 | 甲酸乙酯 | 乙酸甲酯 | 乙酸乙酯 |
化学式 | C2H4O2 | C3H6O2 | C3H6O2 | X |
(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
(2)甲酸乙酯(C3H6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据表推测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石家庄质检二模)甲、乙两个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碱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实验1: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
实验2: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实验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都倾倒到烧杯中,甲小组烧杯中废液为无色澄清溶液,乙小组烧杯中废液为红色。同学们都很好奇,决定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甲小组烧杯中废液的溶质是什么?(不考虑指示剂)
(查阅资料)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均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作出猜想)
猜想一 | 猜想二 | 猜想三 |
_____ | NaCl和CaCl2 | NaCl、CaCl2和HCl |
(进行实验)步骤1:取少量甲组烧杯中的废液,向其中逐滴滴加___,当加入一定量该试剂时,废液突然变为红色,此时立刻停止滴加试剂。由此得出,甲组烧杯废液中含有HCl。
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溶液,继续向其中滴加____,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由此得出,甲组烧杯废液中含有CaCl2。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
(交流讨论)小刚认为直接向甲组烧杯中的废液滴加步骤2中所用的试剂,也能验证猜想三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拓展应用)同学们用上述探究思路,对乙组烧杯中废液的溶质也进行了分析。小红认为一种可能是NaCl和CaCl2,小燕不同意小红的观点,她的理由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学习了盐的化学性质后,同学们在课外小组活动时做了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反应所得无色液体中的溶质有哪些成分呢?同学们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不仅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还可以生成碳酸氢钠。
②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而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提出问题)实验所得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
(进行实验)实验一:取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写化学式)溶液,观察到______。
实验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适量____,观察到_____,证明所得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
(反思讨论)(1)实验一中,所加足量溶液的目的是_____。
(2)写出实验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拓展延伸)联想到课本中所学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同学们做了对比实验(如图),结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对比分析后,大家认为,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例: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新制的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提出问题)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碱石灰样品中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猜想)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CO3、Na2CO3和________等五种物质。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过程或现象 | 结论 |
Ⅰ.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 | 试管壁发热 | 样品中CaO、NaOH至少含一种 |
Ⅱ. 向上述试管中继续加入足量的水,振荡、静置并过滤 | 得到溶液A和固体B | 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
Ⅲ. 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并过滤 | 得到溶液C和固体D | 溶液A中含有CO |
Ⅳ. 向溶液C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C溶液显碱性 |
(思考分析)(1)有同学认为步骤Ⅱ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判断溶液A中加入的BaCl2溶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Ⅲ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溶液C中所含阳离子的符号________。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能确定该碱石灰样品中肯定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唐山路南区一模)下列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可用于比较铜、银、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乙图实验现象可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
C.丙图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不掉下来,因为乒乓球下方受到的压强小
D.丁图放置一天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 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 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目前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
(1)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_______。
(3)本溪的燃气改造工程,使更多的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做好饭菜,关闭燃气阀门使火焰熄灭的原理是__________。
(4)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但含硫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会引起“酸雨”。为减少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____(写一条即可)。
(5)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为缓解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请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