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我国著名的闽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氯化钠等杂质,化学兴趣小组欲对某品牌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资料摘要:
Ⅰ.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Ⅱ.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方案一]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
(1)样品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实验(杂质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纯碱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Cl2═CaCO3↓+2NaCl
(2)分析滴加的C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与碳酸钠充分反应;
(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把获得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利用沉淀物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1%.如果不洗涤沉淀物会造成测定结果大于91%,这是因为不洗涤碳酸钙,表面可能会附着一层可溶性物质使沉淀物质量增加,所以使得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增大.
[方案二]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
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4)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接上装置C和D.
(5)关闭止水夹K,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装置A中样品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6)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再一次打开止水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根据质量守恒 定律,装置质量守恒(填标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由此计算出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 (1)根据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解答;
(2)根据滴加的C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与碳酸钠充分反应进行解答;
(3)根据不洗涤碳酸钙表面可能会附着一层可溶性物质使沉淀物质量增加进行解答;
(4)根据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5)根据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装置C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进行解答.

解答 解:(1)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故填:Na2CO3+CaCl2═CaCO3↓+2NaCl;
(2)滴加的CaCl2溶液要过量,以与碳酸钠充分反应;故填:与碳酸钠充分反应;
(3)不洗涤碳酸钙,表面可能会附着一层可溶性物质使沉淀物质量增加,所以使得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增大,从而导致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大;故填:不洗涤碳酸钙,表面可能会附着一层可溶性物质使沉淀物质量增加,所以使得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增大;
(4)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接上装置C和D;故填:二氧化碳;
(5)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6)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装置C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C,所以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偏大.故填:质量守恒;C;偏大.

点评 本题将计算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通过认真审题,结合题干中已给出一系列的提示,根据提出的问题,发现有用的信息,充分发挥联想,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然后进行类比推导,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环境温度对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影响.
【猜想与假设】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的条件下不反应,只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反应.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和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均能反应.
【查阅资料】
常温下,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粉末.过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ppm是含量的一种表示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一的步骤如下:
(1)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较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其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

(2)如图2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潮湿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3、图4.

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钠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二)实验二的步骤如下:
(1)用图5装置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中固体干燥剂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三口瓶.

(2)如图6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较干燥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7、图8.

【结论与反思】
(1)小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猜想2(填“1”或“2”)是正确的.
(2)分析图3中相对湿度变化的原因是过氧化钠与水能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在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的条件下,将氯化钠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会沉降出来B.氯化钠不会分离出来
C.氯化钠可能变成其他物质D.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大多数植物适宜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其pH范围是5.0~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某同学在学习了燃烧和燃料的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燃烧更充分,由此他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激烈燃烧.于是引起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他做出了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回答:
(1)他提出的两种猜想是:①氧气的浓度;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探究.你选择的猜想是①(或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3)为了使燃料燃烧能够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结合燃料使用实际,提出一建议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下列图示中,A图是一种“化学氧自救器”,主要用于煤矿井下应急和机体缺氧病人的自救.它利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自救药罐中的生氧剂(超氧化钾KO2)接触产生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O2+2CO2=2X+3O2

(1)上述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K2CO3
(2)若要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你应选择图中的B(填字母序号)作为发生装置,其相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收集装置应选G(填字母序号).
(3)如采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在选择发生装置时,小桐认为应选C,小晨认为应选择D,你认为谁的选择更好?理由是小晨,控制反应速率(或节约药品,能够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0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4)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有CE(填字母序号).
(5)实验室常用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B.收集氨的装置只能用F,而不能用E或G,由此可知氨气应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小,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
A.生石灰、熟石灰、消石灰B.金刚石、石灰石、大理石
C.沼气、天然气、煤气D.烧碱、火碱、苛性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切开的苹果放置不久,果肉上也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作用而“生锈”的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查阅资料】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猜想,活动组认为实际上可以排除.但他们仍对所有猜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观察到实验现象.

请你完成下表中空余部分.
猜想实验设计及装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A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②C果肉表面出现咖啡色
猜想③D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E果肉表面未出现咖啡色
猜想⑤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反思与评价】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原因是氧气溶于水,会慢慢氧化果肉.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加工时使用保护气和煮沸过的凉水,保存时加保护气或抽出空气且密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除去CaCl2中HCl最佳试剂是(  )
A.NaOHB.CaCO3C.CaOD.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