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既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是( )

A. 木炭 B. 硫磺 C. 铁丝 D. 红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无法除掉氧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4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水源清洁

(1)硬水给人们带来许多危害。日常生活中可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能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2)家用净水器用活性炭作净水剂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金属应用

(3)水银温度计能测量体温的高低,请用微粒观点解释

(4)硬铝是铝镁合金,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其中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镁离子符号是 。空气治理未经处理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5)有害气体中的CO、NO通过以下反应转化为无害气体,反应的化学程式为2CO+2NO2CO2+X,其中X的化学式为

(6)烟尘中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下列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A.减少户外活动

B.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

C.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粗盐中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工业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Ca(OH)2溶液的pH (填“”、“”或“”)7。步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③操作a的名称是 。步骤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

(3)若步骤和步骤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

(4)将精盐水制成食盐晶体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 减少氧气的消耗 B. 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煤的浪费

C.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 减少酸雨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随着“绿色青奥会”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未计入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热

B.只有产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才会放热

C.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如图所示进行模拟炼铁的实验,并对产物成分进行探究.经初步分析:无色气体A不含有单质气体,黑色粉末B含有两种单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高炉炼铁的原理为Fe2O3+3CO2Fe+3CO2,请写出反应器中产生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趣小组又分成甲、乙两组分别对无色气体A和黑色粉末B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组在分析了炼铁的原理后,认为无色气体A中可能有CO2,也可能有未反应的________.

乙组认为黑色粉末的成分中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假设一:只含有铁.假设二:只含有________.假设三:以上两种物质都含有.

[实验探究]

(1)为验证甲组的猜想,大家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箭头表示气体流向):

当看到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中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可以确定无色气体A的成分为________,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乙组中假设三成立,大家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来进行探究.

实验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物理方法

假设三成立

化学方法

取少量黑色粉末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假设三成立

写出黑色粉末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

在做甲组的实验时发现其存在一个很不环保的缺陷,请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到足量水中,最终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Cl2、NaOH、H2SO4 B.KNO3、NaCl、CuSO4

C.HCl、Na2CO3、K2SO4 D.KMnO4、Na2SO4、K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6g黄铜(CuZn合金)与100g稀硫酸在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125.8g.求:(1)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