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从矿物中提炼金属,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
(1)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矿物的储量有限且不能再生。写出保护金属资源的一条措施______。
(4)辉铜矿的主要成分Cu2S中,铜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结合下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的目的是利用浓氨水的碱性和挥发性,验证了分子是______;
实验二中,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少的操作是向两瓶中分别______;
实验三中,通过测定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前后两次称量结果不一致,原因是没有称量______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_____,因此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着较大差异;
(2)用一氧化碳和磁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3O4)炼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铝制品形成致密保护膜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小敏对妈妈说:“你说菠菜中富含铁,为什么我用磁铁无法把菠菜吸起来呢?”小敏认为的铁是指_____。(选填“铁元素”或“铁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収CO2,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检验CO2巳收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火柴放在___________,观察到火焰熄灭,则收集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尿素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为C0(NH2)2,属于有机物,它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化学肥料。
尿素是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产物。早在17371785年间,德国医生博哈夫和法国实验员鲁埃分别通过蒸发尿液获得了尿素。
181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一氧化碳和氯气(Cl2)的混合物暴露在 円光中,获得光气(COCl2),再将光气与氨作用合成尿素。目前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
尿素在土壤中酶的作阳下,转化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才能被作 物吸收利用,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尿素在转化前是分子态的,不能被土壤吸附,应防止随水流失。
依据文章内荇,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中含有_______种元素。
(2)蒸发尿液可获取尿素,由此可以推测尿素的性质是_______。
(3)英国化学家戴维将光气与氨作用合成尿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COCl2+4NH3=CO(NH2)2+2_____。
(4)合成尿素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之一为尿素
B.尿素施用在土壤中,能够被作物直接吸收
C.尿素是一种含氮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氧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
(4)若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1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请回答问题:
(1)二氧化锰在535℃以上分解生成四氧化三锰和氧气,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分析图2,氧气的浓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在380℃突然增大的原因是______
氯酸钾分解温度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熔点。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I | 检查气密性 | |
II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 紧橡皮塞 | |
III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 导气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 |
IV |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 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时间短于步骤III,木条很快复燃。 |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华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①完善步骤Ⅲ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加热左侧试管的目的是______。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
②步骤Ⅳ中,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③小华认为根据步骤Ⅳ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和______不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下列图示信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硅单质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图①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 图②对应的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图②④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D. 若图③中x的值为8,则其粒子符号为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