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水是重要的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净化水时,可用活性炭作杀菌剂
B.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作絮凝剂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答案】A
【解析】
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A符合题意;
B、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能将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凝聚在其表面,可以加速沉降,B不符合题意;
C、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C不符合题意;
D、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D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A。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水的净化的相关知识,掌握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以及对硬水与软水的理解,了解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金刚石、高锰酸钾、赤铁矿
B.氮气、氯酸钾、钢
C.铁水、干冰、冰水混合物
D.氧气、蒸馏水、生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该固体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变质情况如何?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但不会转化为NaHCO3;
②CaCl2溶液呈中性;
③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
(1)【提出猜想】猜想Ⅰ:固体未变质
猜想Ⅱ:
猜想Ⅲ:固体部分变质
(2)【原因分析】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进行实验】
小聪同学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用足量水溶解,再向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由此他得出猜想Ⅰ正确,但其他同学很快予以否定,否定的理由是;
小玲同学也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用足量水溶解,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未发现有气泡产生。据此现象小玲认为NaOH未变质。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该兴趣小组同学结合所给资料分工合作,集思广益,设计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 反应方程式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将该样品配制成溶液,滴加过量CaCl2溶液 | 猜想Ⅲ正确 | ||
②对①进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 溶液变红 |
(4)【反思评价】
①在实验步骤①中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②小玲同学认为在实验步骤①中可以用Ca(OH)2 溶液代替CaCl2证明这一瓶中是否含有NaOH,你认为呢?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于化学这门新学科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在研制新材料的过程中,化学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B.生产、生活中所用物质都来自于自然
C.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归属化学研究的范畴
D.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木柴燃烧时,把木柴架空
B.油锅着火时,用水灭火
C.用铅笔芯粉末打开生锈的锁头
D.用过的菜刀涂食用油防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从实验现象中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钙
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一定是稀盐酸
C.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一定是稀硫酸
D.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氨臭味,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火星大气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羰音tāng)的物质,其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化羰是氧化物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硫化羰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硫化羰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与一定质量的氯化钡溶液恰好
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284.7 g滤液。请计算:
(1)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2)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