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雪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她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把此液体编号为A,加热A液体,发现有气体B产生,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C,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B,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她把B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炭伸入盛B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如把黄色粉末E点燃后放入盛B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
(1)根据小雪的实验,分析A、B、C、D、E、F分别是什么物质。写出各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2)在横线上写出题中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角度看各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把反应类型写在括号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只有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连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4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
【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某课外小组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测定。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 | 乙 | 丙 | |
所取混合物的质量/g | 4 g | 4 g | 5 g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50 g | 40 g | 40 g |
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g | 0.44 g | 0.44 g | 0.44 g |
(1)所取混合物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是________同学的实验。
(2)该同学所取的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3)计算该同学所取混合物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示意图
(1)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氧气并测定收集氧气的体积。锥形瓶内盛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和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B中盛满水,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B中除了有气泡溢出外,还伴随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依据B中的现象,可推知氧气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___________,再读出液体体积数。当量筒内液体体积为45mL时,B中收集氧气的体积为_________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5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明同学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进行计算.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放入锥形瓶里,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假设其他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数据处理】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请帮小明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过程如果有部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溶解于水而没有全部逸出,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