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下列相关事实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事   实解  释
A食盐在水中消失不见氯化钠分子分散到水分子中
B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增大水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二氧化碳为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盐酸能导电在水中会解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
A.AB.BC.CD.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应能产生自由移动离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食盐在水中消失不见,是因为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二氧化碳为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盐酸能导电,是因为在水中会解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甲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因此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灭火(填写用途).
(2)丙实验:A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分子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
A.NaCl    氯化钠    食盐B.Ca0    氧化钙      熟石灰
C.Na2CO3   碳酸钠    纯碱D.NaOH   氢氧化钠    烧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10月30日十七届西博会“舞动的水滴展”在西湖水面上举行.展览主角五个“大水滴”代表浙江五水共治,呼吁珍惜水资源,仁爱自然.大水滴漂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浮力等于(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它的重力.五水共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供水”,虽然杭州是江南水乡代表城市之一,但是杭州也缺水.你觉得杭州缺水的原因可能是:人均占有量少(请写出一点).
“治污水”是五水共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你认为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DA.不任意排放生活污水B.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C.及时拧紧水龙头D.牲畜粪便适当处理后再施用
水的循环利用是“抓节水”的一个重要举措.下列几个步骤可将河水转化为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图示中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盐酸
B.
    加热水
C.
  氢气还原氧化铜
D.
  测定溶液p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水)的水溶液甲,经历下列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B.从溶液丙中继续恒温蒸发水10g,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为4g
C.将溶液甲转化为饱和溶液,至少需恒温蒸发水10g
D.在溶液甲中加入该种溶质为4g,一定能使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盐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固体溶解度与溶剂多少有关
D.一定温度下,同一固体在同一溶剂中,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面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B.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若a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为5mL,则b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为1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