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1)家庭炒菜用的铁锅手柄是用(填“热固性”或“热塑性”)塑料做的.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3)“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的锌元素是人体所需要的(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4)氯化钠俗称食盐.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则钠元素的质子数为;
(5)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用下列试剂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达到目的是(填序号).
A.Al(NO3)3溶液
B.Fe(NO3)2溶液
C.Cu(NO3)2溶液.
【答案】
(1)热固性
(2)肥皂水
(3)微量
(4)11
(5)B
【解析】解:(1)家庭炒菜用的铁锅手柄是用热固性塑料制成的,故填:热固性;(2)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3)锌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故填:微量; (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钠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故钠元素的质子数是11,故填:11;(5)要验证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使用两金夹一盐的方法,故可以选用硝酸亚铁溶液,故填:B.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硬水与软水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需要了解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2)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用于收集氧气的装置可以是(填代号)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使用的发生装置是 , 收集装置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是一些常见食物的近似pH范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食物 | 橘子汁 | 四川泡菜 | 牛奶 | 鸡蛋清 |
近似pH范围 | 3.0 ~ 4.0 | 3.2 ~ 3.6 | 6.3 ~ 6.6 | 7.6 ~ 8.0 |
A. 鸡蛋清显碱性 B. 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四川泡菜
C. 橘子汁比牛奶酸性强 D. 牛奶比鸡蛋清的碱性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 合金、塑料、合成纤维均属于合成材料
B. 洁净的空气、牛奶、冰水混合物均属于混合物
C. 纯碱、烧碱、熟石灰均属于碱
D. 氧化铜、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均属于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下列四种物质: A.碳酸钙 B.二氧化碳 C.活性炭 D.氯化钠 请用合适物质的代号填空:
(1)可用作防毒面具的是_______ (2)可用于灭火的是_______
(3)可用于调味品的是________ (4)可用作补钙剂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作了如图所示的改进.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应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写出SO2溶解在NaOH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下列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扇闻两种气体的气味
B.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
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NaOH溶液中,观察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微粒观:空气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
B. 分类观:澄清石灰水属于碱溶液
C. 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个数均不变
D. 转化观: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碳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有些食品袋内放有一包“双吸剂”(主要成分是铁),这里“双吸剂”所吸收的物质指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夜间发现煤气泄漏时,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
A. 开灯,将煤气开关关闭 B. 开灯,寻找泄漏源
C. 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严禁一切火星及明火 D. 向室内喷水,防止煤气其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