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一定温度下,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
①降低温度    ②升高温度     ③增加溶剂     ④增加溶质.
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是(  )
A.只有①B.只有④C.①④D.③④

分析 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降低温度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②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升高温度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③加水后,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能使不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加足量溶质,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只有④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B.铁钉生锈C.酒精挥发D.湿衣晾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石棉的熔点高,又不易燃烧,可制作石棉网,石棉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aMg3Si4O12,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B.+2C.+4D.+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验满
B.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应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再加热
C.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只要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就立即收集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图象能表示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四.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a.测溶液pHb.滴加Na2CO3溶液c.滴加BaC1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
【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pH试纸浸入溶液中.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Na2SO4与BaCl2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用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X+3O2$\frac{\underline{\;点燃\;}}{\;}$3CO2+3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
C.X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D.反应中,X与的O2质量比为15: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现有下列6种气体:氧气、氢气、氮气、氦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请选择适当物质,用该物质的化学式填写下列空位.
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②能作保护气、并能充探空气球的气体是He;
③大量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小明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发现火焰中不同区域的明亮程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1)可燃物的种类及组成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2)蜡烛主要由石蜡制成,石蜡是石油炼制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主要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目不唯一,其化学式通式为CnH2n+2,通式中碳原子数n=18~30.
(3)碳氢化合物在常温时的状态如下表所示.
物质名称化学式常温时的状态
丁烷C4H10
戊烷C5H12液(油状)
癸烷C10H22液(油状)
十八烷C18H38
二十四烷C24H50
(4)多数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下会分裂为碳原子数较少的碳氢化合物或碳(黑色固体)和氢气.
【实验探究】
序号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I探究哪一层火焰的温度最高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
探究焰心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点燃一根较粗的蜡烛,取一根一端为尖嘴的玻璃导管,一端伸入火焰的焰心处,然后在尖嘴一端导管口用火柴点燃导管口处出现火焰
  III继续探究焰心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点燃一根蜡烛,用一把带有手柄的小刀,将刀尖伸入火焰中最暗的部分,即焰心处,一段时间后取出,冷却,观察刀尖处的现象冷却至室温后,刀尖处有油状液体和固体物质
IV用镊子夹住一片白瓷片,将瓷片伸入火焰中最明亮的部分,即内焰处,观察现象白瓷片表面迅速变黑
【分析和讨论】
(1)实验 I中的实验现象为火柴梗与外焰接触部分烧焦,与内焰接触部分烤黄,与焰心接触部分无明显变化.
(2)通过实验Ⅱ,你能分析出焰心处的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实验 III中,冷却后小刀表面的油状液体可能是戊烷(或癸烷,或其他合理答案)(填物质名称),生成油状液体的原因是石蜡受热分裂(或分解)为碳原子数较少的液态碳氢化合物.
(4)实验 IV的目的是探究内焰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
(5)分析实验 IV中的现象,可推断出蜡烛火焰内焰处的物质中含有碳(填物质名称),由此分析内焰处最明亮的原因是在内焰燃烧的物质中,含有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